乙酰苯胺
乙酰苯胺

中文名:乙酰苯胺
英文名:ACETANILID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乙酰苯胺 (Acetanilide) 化妆品成分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乙酰苯胺 (Acetanilide)
来源与背景
人工合成化合物,最早于1886年作为退热镇痛药开发(商品名Antifebrin),由苯胺与醋酸酐/冰醋酸反应制得:
C6H5NH2 + (CH32O → C6H5NHCOCH3 + CH3COOH
在化妆品中主要作为合成中间体或痕量杂质存在(如染发剂中苯胺衍生物),极少作为主要活性成分使用。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核心作用机制
乙酰苯胺在体内代谢为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和苯胺,前者具有微弱的前列腺素合成抑制作用,后者则具有显著毒性。无直接证据支持其在皮肤局部应用的功效机制。
宣称功效与科学证据评估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 | 起效浓度 |
---|---|---|---|---|
止痛/舒缓 | 代谢产物抑制COX酶(理论推测) | 无可靠证据 | 无局部应用临床研究 | N/A |
抗氧化 | 未明确 | 无证据 | 无相关体外/体内研究 | N/A |
防腐辅助 | 弱抗菌性(历史用途) | 有限证据 | 19世纪文献记载抑菌作用(来源:Historical pharmaceutical archives) | ≥1% |
注:现代化妆品中无明确功效定位,历史宣称均缺乏可靠科学验证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化学结构特征 |
---|---|---|---|
芳胺衍生物 | 乙酰苯胺 | 分子量: 135.16 g/mol 熔点: 114°C log P: 1.16 |
苯环+酰胺基团 C8H9NO |
主要代谢物 | 对乙酰氨基酚 苯胺 |
水溶性代谢物 高毒性代谢物 |
羟基取代芳胺 原型芳香胺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应用类型
- 非功能性应用:主要作为合成中间体
- 痕量杂质:染发剂中苯胺类物质的副产物
- 历史应用:19世纪外用止痛制剂(已淘汰)
配方注意事项
- pH敏感性:在酸性条件下可能水解生成苯胺
- 热稳定性:熔点较低(114℃),限制高温工艺
- 配伍禁忌:避免与强氧化剂配伍(可能生成亚硝胺)
协同效应
无现代配方协同数据,历史记录中曾与:
- 咖啡因配伍(增强镇痛)(注:口服给药系统,非化妆品相关)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风险评估
- 主要风险:
- 代谢产生苯胺(IARC 3类致癌物)
-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风险(血氧携带能力下降)
- 皮肤致敏性(动物实验LD50大鼠口服:800mg/kg)
- 监管状态:
- 欧盟SCCS:禁止在染发剂中作为杂质存在(限值≤0.1%)
- 中国《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未列入准用组分
- FDA:未批准作为化妆品活性成分
适用人群禁忌
- 绝对禁忌:孕妇、婴幼儿、G6PD缺乏症患者
- 高风险人群:贫血患者、心肺功能不全者
- 警示:可能透过皮肤屏障全身吸收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现状
无作为主要成分的产品,仅可能作为:
- 合成工艺残留物(染发剂/指甲油)
- 非法添加的止痛成分(三无产品风险)
消费者教育要点
- 需识别产品成分表中"Acetanilide"的存在
- 了解其代谢毒性风险,避免使用含此成分的外用制剂
- 警惕宣称"快速止痛"的非法化妆品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结论
- 无现代化妆品功效价值,且存在明确安全风险
- 主要关注点应为生产过程中的杂质控制
- 历史药用价值已被更安全的对乙酰氨基酚取代
研究展望
- 痕量检测技术开发(HPLC-MS/MS方法优化)
- 皮肤代谢途径研究(透皮吸收与转化率量化)
- 替代物质的毒性比较研究
行业建议
在化妆品配方中应完全避免主动添加,并通过纯化工艺将杂质控制在:
≤10 ppm(0.001%)的安全阈值内(依据:欧盟SCCS/1459/11意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