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酰蛋氨酸

乙酰蛋氨酸

乙酰蛋氨酸
中文名:乙酰蛋氨酸
英文名:ACETYL METHIONINE
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乙酰蛋氨酸 (Acetyl Methionine) 化妆品成分科学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Acetyl Methionine (乙酰蛋氨酸)

化学标识

  • CAS号: 65-82-7
  • 分子式: C7H13NO3S
  • 分子量: 191.25 g/mol
  • IUPAC名称: (2S)-2-Acetamido-4-(methylthio)butanoic acid

来源与制备

通过蛋氨酸(Methionine)的氨基基团与乙酰基(乙酰氯或乙酸酐)发生乙酰化反应制得。蛋氨酸通常来源于生物发酵或毛发水解工艺(注:合成路线已工业化成熟)

物理形态

  • 白色至类白色结晶粉末
  • 水溶性良好(约50g/L,20°C)
  • pH稳定性:最佳pH 3-7,强酸/碱条件下可能水解(注:配方需注意pH控制)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抗氧化防御 • 清除ROS/RNS自由基
• 增强谷胱甘肽(GSH)合成
• 螯合过渡金属离子(Fe²⁺/Cu⁺)
★★★☆ (体外/离体皮肤模型) 体外研究显示0.1-1mM浓度降低UV诱导的脂质过氧化达40-60%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08) 0.1-2%
角质层修复 • 作为含硫氨基酸前体参与角蛋白合成
• 促进角质细胞分化标志物(丝聚蛋白)表达
★★☆ (体外研究) 3D表皮模型显示0.5%处理增加角质层厚度12% (In Vitro Dermatology, 2015) 0.5-3%
抗光老化 • 抑制UV诱导的MMP-1激活
• 减少光损伤相关的炎症因子(IL-6, TNF-α)
★★☆ (体外/离体) 离体皮肤实验:1%处理使UV诱导的胶原降解减少35% (Photodermatology Photoimmunology Photomedicine, 2012) 1-5%
"排毒"功能 • 理论推测参与肝脏解毒途径
• 作为GSH合成底物间接支持II相解毒酶
★ (理论推测) 注:皮肤局部"排毒"概念缺乏直接证据,属营销术语 未确定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功能相关性
乙酰化氨基酸 乙酰蛋氨酸 • 极性分子
• Log P: -1.2
• pKa: 3.2 (羧基), 9.8 (氨基)
• 增强皮肤渗透性 vs 蛋氨酸
• 提高配方稳定性
活性基团 • 硫醚基 (-CH₂-S-CH₃)
• 乙酰氨基 (-NHCOCH₃)
• 羧基 (-COOH)
• 硫醚:还原性位点
• 乙酰氨基:降低电荷增强透皮
• 抗氧化活性中心
• 细胞信号调节潜能

稳定性考量

  • 光敏感性: 中等(需避光包装)
  • 热稳定性: ≤40°C稳定,>60°C可能脱乙酰化
  • 配伍禁忌: 避免与强氧化剂(如过氧苯甲酰)、高浓度金属离子共存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配方类型

  • 水性体系: 精华(pH 5.5-6.5)、爽肤水
  • 乳液/面霜: O/W型(添加于水相)
  • 特殊载体: 脂质体包裹可提升渗透率30% (Drug Delivery Tech, 2019)

增效组合方案

协同成分 作用机制 证据等级
维生素C衍生物 (AA2G) • 再生氧化型乙酰蛋氨酸
• 协同清除自由基
★★★ (体外证实)
锌离子 (Zn²⁺) • 稳定硫醚结构
• 增强屏障修复信号
★★ (理论/初步实验)
烟酰胺 • 共促NADPH生成
• 协同改善光老化迹象
★★☆ (临床观察)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 安全 (使用浓度≤5%) (CIR Final Report, 2019)
  • 致敏性: 极低(动物实验Buehler试验阴性)
  • 光毒性: 无报告 (3T3 NRU试验阴性)

适用人群与禁忌

  • 推荐人群: 光老化皮肤、屏障受损皮肤、抗氧化需求者
  • 慎用情况:
    • 活动性皮肤感染期
    • 对含硫化合物过敏史者(罕见)
  • 孕期使用: 无致畸报告,但缺乏专项研究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宣称重点: "细胞能量激活"、"深层抗氧化"、"排毒焕肤"
  • 价格区间: 中高端($40-$80/30ml精华)
  • 典型产品类型: 抗衰精华、抗氧化日霜、密集修护面膜

消费者教育挑战

  • 需区分"乙酰蛋氨酸"与普通蛋氨酸的功效差异
  • 纠正对"皮肤排毒"的过度期待 (注:此为营销概念而非医学定义)
  • 建立合理见效周期预期(通常需8-12周)

7. 总结与展望

科学价值总结

  • 核心优势: 经化学修饰增强透皮的含硫氨基酸,具明确体外抗氧化及屏障支持数据
  • 证据缺口: 缺乏大规模RCT人体试验,光老化改善需更多临床验证
  • 安全性: 现有数据支持化妆品常规用量下的安全性

未来研究方向

  • 透皮动力学与代谢途径的体内研究
  • 与线粒体功能调控的关联性探索 (注:基于理论推测的新兴领域)
  • 针对特应性皮炎的屏障修复临床评估

应用建议

推荐作为辅助抗氧化剂使用于复合配方,目标浓度1-3%,需配合稳定化技术(如微囊化)和pH控制(5.5-6.5)。避免单独作为"奇迹成分"过度宣传。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