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油酰两性基二乙酸二钠

椰油酰两性基二乙酸二钠

椰油酰两性基二乙酸二钠
中文名:椰油酰两性基二乙酸二钠
英文名:DISODIUM COCOAMPHODIACETATE
别名: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表面剂

成分详细分析

椰油酰两性基二乙酸二钠 (Disodium Cocoamphodiacetate) 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分子特征

椰油酰两性基二乙酸二钠 (Disodium Cocoamphodiacetate),CAS号:68650-39-5,分子式:CnH2nNO5Na2 (n=8-18),分子量:~300-400 g/mol (取决于碳链长度)。

来源与生产

  • 天然来源: 椰子油脂肪酸衍生物
  • 合成路径:
    • 椰子油脂肪酸 → 脂肪酸甲酯 → 与氨基乙基乙醇胺缩合 → 与氯乙酸钠烷基化 → 双羧甲基化反应
  • 关键原料: 椰子油(Cocos nucifera),氯乙酸钠,碱性催化剂(如NaOH)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核心作用机制

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在pH 5-9范围内维持净零电荷,通过:

  • 降低表面张力(~30 mN/m,0.1%溶液)
  • 形成胶束(CMC ≈ 0.1-1.0 g/L)
  • 与角质层脂质可逆相互作用

功效与科学证据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
温和清洁 降低脂质溶解性,减少角质层蛋白变性 强 (体外/临床) 角膜细胞试验显示损伤率<5%(vs SLS>40%)(J. Soc. Cosmet. Chem, 1992) 1-15%
泡沫稳定 增强液膜弹性,减缓排水 强 (实验) 与阴离子表活复配提升泡沫体积40%(Colloids Surf A, 2005) 0.5-5%
降低刺激性 竞争性抑制刺激性表活与皮肤结合 强 (临床) 在含SLS体系中减少红斑评分62%(Contact Derm, 2003) 3-8%
调理保湿 短暂性角质层水合作用 中等 (体外) 离体皮肤模型TEWL降低15%*(注:基于离体皮肤研究,临床证据有限) 5-10%
"抗炎修复" 厂商宣称抑制IL-6 极弱 *注:此宣称基于单一细胞实验,缺乏临床验证(来源:厂商内部数据)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功能角色
主表面活性剂 C12-椰油酰两性二乙酸二钠 (60-70%) 分子量:385 g/mol,HLB:~18 主要清洁/发泡成分
同系物 C14(20-25%),C16(8-12%),C18(2-5%) 碳链越长,CMC越低 调节流变特性
副产物 二钠盐单乙酸酯 (≤5%) 分子量:~320 g/mol 可能影响温和性
杂质控制 游离胺(≤0.5%),氯化钠(≤3%) 需符合ISO 22716 关键安全性指标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应用类型

  • 婴儿洗护:主要表活(占比8-15%)
  • 敏感肌洁面:与烷基糖苷复配(比例1:1-1:2)
  • 洗发水:降低SLES刺激性(添加量3-8%)
  • 泡沫面膜:发泡基质(5-10%)

协同增效组合

  • 阴离子表活:月桂醇聚醚硫酸酯钠(SLES)复配提升泡沫稳定性,降低电导率变化Δκ>40%
  • 非离子表活:癸基葡糖苷增强温和性,角膜细胞存活率+25%
  • 阳离子聚合物:聚季铵盐-10形成透明复合物,减少沉积残留
  • 无机盐: NaCl/KCl(0.5-1.5%)调节粘度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 安全(使用浓度≤15%)(CIR 2016)
  • 急性毒性: LD50>2000 mg/kg(大鼠口服)
  • 眼刺激性: Draize评分1.2/110(10%溶液,免洗)
  • 致敏性: HRIPT阳性率<0.5%

适用人群与禁忌

  • 推荐: 敏感肌、湿疹皮肤(pH 5.5-7配方)、儿童产品
  • 慎用: 严重屏障受损皮肤(如急性期玫瑰痤疮)
  • 禁忌: 对椰子油衍生物过敏者(罕见)
  • 稳定性: pH耐受范围4-10,避免与高浓度Zn²⁺配伍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价格区间: 中高端($15-25/kg vs SLS $1-2/kg)
  • 宣称热点: "无硫酸盐"(96%产品)、"温和洁净"(88%)
  • 品类分布: 婴儿用品(42%)、敏感肌护理(35%)

消费者认知误区

  • 误区1: "完全天然" → 实际为半合成衍生物
  • 误区2: "零刺激" → 仍有0.3%人群报告轻微紧绷感
  • 认知局限: 73%消费者不知其pH缓冲功能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优势

  • 两性离子特性实现卓越温和性(刺激性≈非离子表活)
  • 与阴离子表活复配降低体系刺激性>50%
  • 在硬水中保持稳定清洁力(优于皂基)

局限性与改进方向

  • 局限: 高浓度可能残留滑腻感(临界胶束浓度较低)
  • 改进: 开发窄碳链分布变体(C12>85%)
  • 趋势: 与生物表面活性剂(如鼠李糖脂)复配

未来展望

作为硫酸盐替代关键组分,在敏感肌清洁产品中渗透率将持续提升(年增长率>8%)。需加强:

  • 生产工艺优化减少副产物(目标游离胺<0.1%)
  • 临床级温和性验证标准建立
  • 可生物降解性研究(目前数据不足)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