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醚
乙醚

中文名:乙醚
英文名:ETHYL ETHER
别名:无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溶剂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科学评估报告:乙醚 (Ethyl Ether)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INCI名称: Ethyl Ether (乙醚)
化学名称: 乙氧基乙烷 | 二乙基醚
CAS号: 60-29-7
分子式: C4H10O
结构式: CH3-CH2-O-CH2-CH3
来源与生产
乙醚主要通过硫酸催化下乙醇的分子间脱水反应制备:
2CH3CH2OH → (CH3CH2)2O + H2O
工业级乙醚需经纯化去除过氧化物和乙醇残留,化妆品级要求纯度>99.5%(参考:FDA 21 CFR 172.560)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溶剂/载体 | 溶解非极性成分,降低配方粘度 | 高 (物理性质明确) | 介电常数4.3,可溶解油脂、蜡类和树脂(依据:物理化学手册数据) | 5-70% |
*皮肤清凉感* | 快速挥发带走热量,瞬时激活TRPM8冷感受器 | 中 (体外证据) | 体外实验显示蒸发焓26kJ/mol,降温速率0.5℃/秒(来源:Journal of Thermal Biology, 2016) | 1-10% |
*促渗透作用* | 暂时性改变角质层脂质排列 | 低 (理论推测) | 离体皮肤研究显示可短暂增加亲脂物质渗透(注:缺乏人体试验证据) | 未知 |
*深层清洁* | 溶解皮脂和油溶性污垢 | 中 (物理作用) | 清洁效果明确但刺激性强(注:现代配方已基本淘汰此应用) | 10-30% |
*注:标红功效多为历史宣称,现代化妆品已极少使用*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特性类别 | 化学属性 | 对配方影响 |
---|---|---|
物理性质 | 沸点34.6°C,密度0.713g/mL,粘度0.22cP | 高挥发性,需密封防蒸发 |
溶解特性 | log P=0.89,介电常数4.3 | 优异非极性溶剂,不溶于水 |
反应活性 | 易形成爆炸性过氧化物,遇氧自动氧化 | 需添加BHT等抗氧化剂稳定 |
表面张力 | 17.0 dynes/cm (20°C) | 优异润湿剂,降低接触角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应用类型
- 历史应用:
- 脱毛膏溶剂 (1940s-1970s)
- 指甲油去除剂
- 发用香脂载体
- 现代限制应用:
- 专业舞台卸妆产品 (极少数)
- 特殊贴剂溶剂
- 实验室提取溶剂(非终产品)
协同成分
- 乙醇:提高极性成分溶解度
- 肉豆蔻酸异丙酯:延缓挥发速度
- BHT/BHA:抑制过氧化物形成
配方注意事项
- 严格避免与强氧化剂配伍
- 需使用防爆设备生产 (闪点-45°C)
- 包装需含氧气清除剂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估:"不推荐在化妆品中使用" (CIR Expert Panel, 2008)
- 急性毒性:LD50 (大鼠口服)=1,200mg/kg
- 皮肤刺激性:
- 破坏角质层脂质结构 (经皮失水率↑300%)
- 长期接触致角质溶解
禁用/限用规范
- 欧盟化妆品法规(EC) No 1223/2009:禁止驻留型产品
- 中国《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冲洗型产品限量0.1%
- IFRA标准:禁止香料应用
适用人群警示
- 绝对禁忌:
- 湿疹/皮炎患者
- 玫瑰痤疮
- 皮肤屏障受损者
- 使用警告:
- 眼部接触致角膜损伤
- 吸入导致中枢抑制
- 致敏率约2.3%(依据:北美接触性皮炎组数据)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现状
- 使用频率:现代化妆品中极罕见(<0.01%产品含)
- 主要品类:
- 专业舞台卸妆油(限量)
- 工业脱脂剂(非化妆品)
消费者认知误区
- "天然提取"误解:虽可从乙醇衍生,实为合成化学品
- 过度恐惧:误认所有醚类均具同等危险性
- 与乙基己基甘油等名称相似成分混淆
替代成分趋势
- 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低挥发性有机硅
- 癸二酸二乙基己酯:高溶解性酯类
- 氢化聚异丁烯:稳定烃类溶剂
7. 总结与展望
关键结论
- 优势:优异溶剂性,快速挥发性
- 风险:
- 强皮肤屏障破坏作用
- 易燃易爆性(闪点低于室温)
- 神经毒性潜在风险
- 监管状态:全球主要市场严格限制或禁止
未来展望
随着化妆品安全标准提高和替代溶剂的开发,乙醚在化妆品中的应用将持续衰退。研究重点应转向:
- 封闭式配方输送系统(避免消费者直接接触)
- 微胶囊化技术降低挥发性
- 作为合成中间体而非终产品成分
专家建议
在化妆品配方中避免使用乙醚,现有多种更安全的溶剂可达到相同技术效果。如必须使用,应:
- 严格限于冲洗型产品
- 浓度≤0.1%
- 添加足量屏障修复成分(如神经酰胺)
- 明确标注"避免眼部接触"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