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橙皮苷二氢查耳酮

新橙皮苷二氢查耳酮

新橙皮苷二氢查耳酮
中文名:新橙皮苷二氢查耳酮
英文名:NEOHESPERIDIN DIHYDROCHALCONE
别名:NHDC
安全性: 1
功效:香料

成分简介

新橙皮苷二氢查耳酮是一种从柑橘类水果中提取的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在护肤和化妆品中主要作为抗氧化剂和抗炎成分使用。它能有效中和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导致的皮肤老化、皱纹和色素沉着,同时舒缓敏感肌肤,缓解炎症和红肿。此外,该成分有助于增强皮肤屏障功能,提供轻度保湿,并可能抑制黑色素生成,促进肤色提亮。常见于...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新橙皮苷二氢查耳酮 (Neohesperidin Dihydrochalcone) 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Neohesperidin Dihydrochalcone (NHDC)

天然来源与提取

  • 主要植物来源: 柑橘属植物(特别是苦橙 Citrus aurantium枳壳 Poncirus trifoliata)的果皮与果肉
  • 提取部位: 果皮白皮层(Albedo)与果汁囊泡
  • 提取工艺: 通过有机溶剂(乙醇/甲醇)提取→酶催化水解(α-鼠李糖苷酶)→选择性氢化还原反应(催化剂:Pd/C)(来源: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15)

基本特性

  • 物理形态: 白色至浅黄色结晶粉末
  • 水溶性: 微溶于冷水(约0.1g/L),易溶于热水、乙醇和丙二醇
  • 稳定性: pH 2-7稳定,强光和高温下易降解(需避光保存)
  • 分子式: C28H36O15
  • 分子量: 612.58 g/mol
  • CAS号: 20702-77-6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抗氧化 清除ROS/RNS自由基 • 激活Nrf2/ARE通路 • 螯合过渡金属离子 (体外+离体实验) 0.05%浓度下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达92% • 显著降低UVB诱导的脂质过氧化(MDA减少68%)(Food Chemistry, 2017) 0.01%-0.1%
抗糖化 捕获活性羰基化合物(CML, CEL) • 抑制AGEs交联 中高 (体外+皮肤模型) 抑制牛血清白蛋白-葡萄糖糖化反应(IC50=58μM) • 减少真皮胶原荧光AGEs积累(Journal of Dermatological Science, 2016) 0.05%-0.2%
美白亮肤 抑制酪氨酸酶活性(非竞争性抑制) • 干扰MITF转录调控 (体外为主) 酪氨酸酶抑制率IC50=0.35mM • 降低α-MSH诱导的B16细胞黑色素合成(37%抑制率)(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 Letters, 2013) 0.1%-0.5%
抗炎舒缓 可能抑制NF-κB和MAPK通路 • 降低TNF-α/IL-6表达 (初步体外) 注:仅在LPS刺激的巨噬细胞模型中观察到抗炎效果,缺乏皮肤炎症模型验证(Phytotherapy Research, 2018) 未确定
抗光老化 推测通过抗氧化间接保护基质蛋白 理论推测 注:无直接光保护研究,机制基于其抗氧化性外推 未确定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结构特征 生物活性基团 皮肤渗透特性
二氢查耳酮苷 黄酮类衍生物 • A环:间苯二酚结构 • B环:氢化苯乙酮 • C2-C3单键 4个酚羟基 • 葡萄糖-鼠李糖二糖基 Log P= -0.37 • 表皮渗透率低(0.8μg/cm²/h)(需透皮增强剂)
糖苷配基 新橙皮苷元 (Neohesperetin) • 去糖基化形式 游离酚羟基增多 • 反应活性增强 Log P=2.1 • 渗透性提高5倍(经酯酶水解后释放)(体外皮肤代谢研究)

关键化学性质

  • 氧化还原电位: 0.42V (vs. NHE) • 强电子供体能力
  • 螯合位点: 邻二酚羟基(A环3',5'位)可螯合Fe²⁺/Cu²⁺
  • 光敏感性: UVB照射下发生开环降解(半衰期t1/2=3.5h)(需配方光保护)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配方类型

  • 最佳载体: 水醇体系(乙醇>15%)• 丙二醇溶液(>5%)• O/W乳液(需增溶)
  • 推荐pH范围: 4.0-6.5(防止碱性水解)
  • 热加工限制: 避免>70°C长时间加热

增效协同组合

  • 抗氧化协同:
    • 维生素C衍生物(AA2G): 再生氧化态NHDC • 提高自由基清除网络效率
    • 阿魏酸: 通过π-π堆积增强电子离域 • 光稳定性提升40%
  • 美白协同:
    • 熊果苷: 分别抑制酪氨酸酶活性位点和调控MITF • 黑色素抑制率提升至78%
    • 烟酰胺: 阻断黑素小体转移 + NHDC抑制生成
  • 透皮增强剂:
    • 卵磷脂微胶囊: 包封率>90% • 表皮递送量提高3.2倍
    • 乙醇酸(低浓度): 暂时性改变角质层脂质排列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数据

  • 皮肤刺激性: 兔皮肤试验(4%)无刺激 • HET-CAM试验0分(无血管损伤)
  • 致敏性: 豚鼠最大化试验(GPMT)阴性 • 人体重复斑贴试验(HRIPT)无致敏报告
  • 光毒性: 3T3 NRU光毒性试验阴性(即使达0.5%)(依据:CIR安全性综述, 2018)

适用人群与禁忌

  • 推荐使用: 糖化皮肤 • 氧化应激肌肤 • 暗沉肤色不均者
  • 谨慎使用:
    • 柑橘类过敏史患者(潜在交叉过敏风险)
    • 受损屏障肌肤(需配合修复成分)
  • 孕期适用性: 无致畸数据 • 建议咨询医师(缺乏透皮吸收研究)

法规状态

  • 中国《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 准用成分(无限量要求)
  • 欧盟CosIng数据库: 已收录 • 功能标注:抗氧化剂、皮肤保护剂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概念绑定: "天然抗糖" • "柑橘系抗氧化" • "敏感肌友好美白"
  • 价格区间: 中高端($30-$80/30ml精华) • 常与专利复合物搭配
  • 宣称热点: "抗氧抗糖双通路" • "源头抑黑" • "抗初老"

消费者认知分析

  • 认知优势: "天然来源"(87%认可度) • "温和性"(76%提及)(来源:2023年消费者成分调研报告)
  • 认知盲区: 46%消费者误认为"可替代维生素C" • 32%混淆"抗糖"与"抗皱"效果
  • 市场教育需求: 需明确区分抗氧化/抗糖化与直接抗皱的关系

7. 总结与展望

科学价值总结

  • 核心优势: 强效抗氧化/抗糖化双重活性 • 高安全性和温和性 • 天然来源背书
  • 主要局限: 皮肤渗透性差 • 光稳定性不足 • 美白/抗炎人体证据薄弱
  • 功效确定性排序: 抗氧化 > 抗糖化 >> 美白 > 抗炎

未来研究方向

  • 递送系统开发: 糖苷酶响应型脂质体 • 金属有机框架(MOF)包封
  • 临床验证: 需开展随机对照试验(RCT)验证人体美白/抗皱功效
  • 机制深挖: 与AGEs受体(RAGE)相互作用研究 • 微生物组调节潜力探索

应用前景

作为辅助功能性成分,在抗初老精华、抗糖化乳液及敏感肌美白产品中具增长潜力,但需:

  • 配合透皮技术提升生物利用度
  • 与维C/维E构建抗氧化网络
  • 避免过度宣称"快速美白"或"抗皱"效果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