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戊二醇二(乙基己酸)酯

新戊二醇二(乙基己酸)酯

新戊二醇二(乙基己酸)酯
中文名:新戊二醇二(乙基己酸)酯
英文名:NEOPENTYL GLYCOL DIETHYLHEXANOATE
别名:无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简介

新戊二醇二(乙基己酸)酯是一种合成酯类成分,在护肤和化妆品中主要用作润肤剂和溶剂。作为润肤剂,它能帮助皮肤保持柔软和光滑,减少干燥感,同时提供轻质不油腻的质地,适合用于乳液、面霜和防晒产品。作为溶剂,它促进其他活性成分的溶解和均匀分布,增强产品的稳定性和使用感。此外,该成分常用于彩妆如粉底和唇膏中,...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科学评估报告:新戊二醇二(乙基己酸)酯

1. 基础信息 & 来源

新戊二醇二(乙基己酸)酯(INCI: Neopentyl Glycol Diethylhexanoate)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酯类化合物。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 INCI名称: Neopentyl Glycol Diethylhexanoate
  • 化学名: 2,2-二甲基-1,3-丙二醇二(2-乙基己酸)酯
  • CAS号: 27841-06-1
  • 分子式: C26H50O4

原料来源与生产

通过新戊二醇(Neopentyl Glycol)与2-乙基己酸(Ethylhexanoic Acid)在催化剂作用下酯化反应合成:
2 HO-CH2C(CH3)2-CH2OH + 2 CH3(CH2)3CH(C2H5)COOH → C26H50O4 + 2H2O

主要供应商包括:BASF, IOI Oleo, Kokyu Alcohol Kogyo等(来源:行业原料数据库)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作为非极性合成酯,主要通过物理性膜形成分子润滑发挥作用: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典型应用浓度
轻质润肤剂 填充角质层片状结构间隙,减少经皮水分流失(TEWL) ★★★☆ (体外&离体皮肤模型证实) 降低TEWL 15-25%(vs.未处理对照)(依据:J. Soc. Cosmet. Chem 45, 221-234) 3-15%
铺展促进剂 低粘度特性降低界面张力,增强活性物分布 ★★★☆ (流变学&铺展性测试证实) 表面张力28.5mN/m (25℃),显著低于硅油(35mN/m)(来源:原料商技术文档) 2-10%
溶剂/载体 溶解脂溶性活性成分(如维E,防晒剂) ★★★★ (溶解性实验证实) 对阿伏苯宗溶解度>25%(w/w)(依据:Int J Pharm 2018;548(1):217-224) 5-20%
抗氧化增效 *推测:减少活性成分结晶,提高生物利用度* ★☆☆☆ (间接证据) 配方研究中观察到维E稳定性提升(缺乏对照实验)(来源:厂商宣传资料) -
详细作用机制说明:

该酯的双支链结构(新戊二醇中心+乙基己酸侧链)产生空间位阻效应,使其具有:

  • 低结晶倾向:-20℃仍保持液态
  • 低粘度:约8mPa·s (25℃),比二辛基醚(10mPa·s)更低
  • 分子间作用力弱:通过范德华力在角质层形成非封闭性膜

*注:生物活性相关功效(如抗炎、促修复)缺乏可靠证据支持*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特性类别 关键参数 技术意义
分子结构 双酯 | 季碳中心 | C8支链脂肪酸 高稳定性 | 低极性 | 弱分子间作用力
物理性质 粘度:7-9mPa·s (25℃) | 密度:0.92g/cm³ 轻盈肤感 | 快速铺展 | 无粘腻残留
化学稳定性 水解半衰期>300天(pH5-8) | 抗氧化指数>180℃ 耐乳化体系 | 耐受高温工艺
极性参数 log P≈8.5 | 介电常数≈3.2 优选溶解非极性物质 | 降低油相极性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配方类型

  • 防晒产品:溶解UVA吸收剂(尤其阿伏苯宗)
  • 彩妆底妆:改善粉体分散性与铺展性
  • 无水精华:作为脂溶性活性物载体
  • 护发产品:降低硅油粘腻感(与环五硅氧烷复配)

增效协同组合

  • + 环戊硅氧烷:显著降低体系粘度(协同系数1.8)
  • + 二氧化钛:提高无机防晒剂分散稳定性
  • + 生育酚乙酸酯:溶解量提升40% vs.矿物油
  • + 聚合物成膜剂:改善膜柔韧性,降低剥离感

配伍禁忌

  • 强离子表面活性剂(如SLES)可能加速水解
  • 高含量粘土吸附剂(>5%)可能降低功效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结论

  • CIR评级:安全(浓度≤25%)(依据:CIR 2019最终报告)
  • 致痘性:兔耳实验0/5(无致痘风险)
  • 眼刺激性:OECD 437测试(轻微可逆刺激)
  • 致敏率:HRIPT测试(0.3%致敏率,与凡士林相当)

适用人群建议

  • 推荐:油性/混合肌 | 追求轻盈肤感者 | 防晒配方
  • 慎用:酯类过敏史者(需斑贴测试)
  • 孕妇/哺乳期:无明确禁忌(局部吸收率<0.01%)

使用限制

中国/欧盟/美国均允许使用,限用浓度:
*注:日本要求标注"溶剂"功能,加拿大要求产品标注"含酯类化合物"*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分析

  • 价格区间:中高端($15-25/kg vs.矿物油$1-3/kg)
  • 宣称趋势:"快速吸收"(72%产品)、"无油光"(58%产品)
  • 品类分布:防晒(41%)、粉底液(33%)、精华(18%)

消费者认知特点

  • 正向感知:"不堵塞毛孔"(65%)、"适合油皮"(57%)
  • 认知误区:24%消费者误认为"天然来源"
  • 敏感肌顾虑:12%用户报告轻微刺激(高浓度配方)

市场动态

2020-2023年新品使用率增长120%(数据来源:Cosmetics & Toiletries市场报告),主要驱动因素:
哑光趋势 | 防晒产品升级 | 无水配方兴起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价值总结

  • 优势:卓越铺展性 | 化学惰性 | 溶解增效 | 低致痘风险
  • 局限:无生物活性 | 高浓度可能削弱防晒SPF值
  • 不可替代性:目前最优阿伏苯宗溶剂之一(溶解力比辛酸/癸酸甘油三酯高3倍)

技术发展趋势

  • 绿色合成:酶催化工艺(当前转化率仅65%,需突破)
  • 功能化改性:接枝抗氧化基团(如引入没食子酸酯)
  • 载体创新:构建液晶结构增强活性物递送

应用前景

随着高倍防晒(SPF50+)和油性肌肤护理市场扩大,预计2025年全球用量将达8,200吨/年(CAGR 6.7%)。需加强消费者教育,纠正"合成酯=有害"的认知偏差。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