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戊二醇二辛酸酯/二癸酸酯

新戊二醇二辛酸酯/二癸酸酯

新戊二醇二辛酸酯/二癸酸酯
中文名:新戊二醇二辛酸酯/二癸酸酯
英文名:NEOPENTYL GLYCOL DICAPRYLATE/DICAPRATE
别名:无别名
安全性: 1
功效:柔润剂

成分简介

新戊二醇二辛酸酯/二癸酸酯是一种合成酯类成分,常见于护肤和化妆品中。它的主要作用是作为润肤剂,能帮助皮肤保持柔软和光滑,同时提供轻盈的质地,不油腻,易于涂抹。在护肤品中,它常用于面霜、乳液和防晒产品中,增强产品的延展性和吸收性,改善肤感。在化妆品中,如粉底和彩妆产品,它作为溶剂和稳定剂,帮助均匀分布...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新戊二醇二辛酸酯/二癸酸酯 (Neopentyl Glycol Dicaprate/Dicaprylate) 全面科学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Neopentyl Glycol Dicaprate/Dicaprylate

常用名: 新戊二醇二(C8-10)酸酯

来源与生产

  • 化学来源: 通过新戊二醇(石化来源二元醇)与辛酸(C8)和癸酸(C10)的酯化反应合成
  • 原料形态: 无色至淡黄色透明油状液体
  • 分子量: ≈370-410 g/mol(取决于C8/C10比例)
  • 密度: 0.90-0.92 g/cm³ (25°C)
  • 粘度: 8-12 mPa·s (25°C) (来源:国际化妆品原料字典)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作为非极性合成酯类,其分子结构含:

  • 中心对称的新戊二醇骨架(空间位阻效应)
  • C8-C10脂肪酸链(中等链长)

该结构赋予其:

  • 极低表面张力(≈25 mN/m)(依据:界面化学研究)
  • 与皮脂相似相容性(log P≈8-10)
  • 分子间作用力弱(低粘度特性)

功效列表与科学证据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轻质润肤剂 填充角质层间隙,降低经皮水分散失(TEWL) ★★★☆ (强) 离体皮肤测试显示TEWL降低12-18%(参考:J. Cosmet. Sci. 2015) 3-15%
铺展增效剂 降低配方表面张力,促进均质成膜 ★★★★ (极强) 动态接触角测试显示铺展速度提升40% vs矿物油(依据:Langmuir 2018) 1-8%
溶解增强剂 提高非极性活性物溶解度 ★★★☆ (强) 对维E溶解力达25g/100g,优于IPM(来源:Cosmetics & Toiletries) 5-20%
抗氧化增效 促进抗氧化剂渗透 ★★☆ (中) 体外实验显示维E生物利用度提升1.8倍(注:仅体外模型证据) ≥5%
"毛孔隐形" 光学填充+控油 ★☆ (弱) 厂商宣称:无独立临床试验支持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功能意义
二酯混合物 新戊二醇二辛酸酯
新戊二醇二癸酸酯
分子量分布:386±24 Da
酸值:≤0.5 mg KOH/g
低分子量确保快速铺展,低酸值保障稳定性
支链结构 新戊二醇骨架 β-碳无氢原子(无法氧化) 高氧化稳定性(Rancimat诱导期>30h)(参考:JAOCS 2016)
脂肪酸分布 C8: 40-60%
C10: 40-60%
碘值:≤1 g I₂/100g 低不饱和度确保化学惰性,减少致痘风险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防晒产品:改善高含量二氧化钛/氧化锌的分散性(用量5-12%)
  • 彩妆底霜:增强硅油与色粉相容性,降低浮粉(用量3-8%)
  • 精华液:作为活性成分载体(用量1-5%)
  • 卸妆油:低粘度特性提升冲洗性(用量15-40%)

协同增效组合

  • + 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D5):降低硅油粘性,改善铺展性(协同指数:1.8)
  • + 生育酚乙酸酯:溶解度提升至传统溶剂的2.3倍
  • + 二氧化硅:控制过量光泽,营造哑光效果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皮肤刺激性: 兔模型测试显示原发性刺激指数(PII)=0.3(无刺激)(参考:CIR 2012)
  • 致敏性: Buehler试验阴性(最大剂量50%)
  • 致粉刺性: 兔耳试验评分为0(非致粉刺)(依据:Kligman方法)
  • 眼刺激性: Draize评分1.5/110(轻微)

适用人群与禁忌

  • 推荐: 油性/混合性肌肤,敏感肌(经测试验证)
  • 慎用: 酯类过敏史者(罕见病例报告)
  • 孕期: 无系统性吸收证据,风险等级B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高端"空气感"肤感产品的核心成分(占配方成本的15-25%)
  • "无油配方"的关键替代溶媒(2023年使用率增长37%)(来源:Mintel GNPD)

消费者认知特点

  • 积极反馈: "轻薄吸收快"(82%), "不粘腻"(79%)(调研:2000名亚洲消费者)
  • 认知误区: 27%消费者误认为"天然来源"(实际为合成酯)
  • 营销宣称: 常被描述为"呼吸感传导剂"(无明确科学定义)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优势总结

  • 肤感调节: 目前最优异的轻质酯类之一,粘度仅为IPM的60%
  • 配方友好性: 与硅油/植物油/防晒剂广泛兼容
  • 稳定性: 氧化稳定性优于天然油脂5倍以上

局限性与改进方向

  • 局限性: 对极性活性物溶解力有限(如维C衍生物)
  • 改进方向: 开发C8/C10比例可调型(针对不同气候需求)
  • 趋势展望: 与生物发酵酯复配(提升可持续性评分)

综合推荐指数

★★★★☆ (4.5/5) - 在轻质配方中具有不可替代性,但需注意过度宣称问题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