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性橙 31
碱性橙 31

中文名:碱性橙 31
英文名:BASIC ORANGE 31
别名:无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科学评估报告:碱性橙 31 (Basic Orange 31)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碱性橙 31 (Basic Orange 31),国际化妆品原料命名:Basic Orange 31,CAS号:97404-02-9。
天然/合成来源
- 纯合成来源:通过苯胺类化合物重氮化反应偶联生成
- 不存在天然来源形式
法规状态
- 欧盟化妆品法规(EC) No 1223/2009:禁用成分 (Annex II)
- 美国FDA:未批准用于接触粘膜的化妆品
- 中国《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禁用组分 (2022年版表1)
- 日本药事法:未列入许可染发剂清单
(依据:欧盟化妆品成分数据库CosIng,中国国家药监局通告)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安全浓度范围 |
---|---|---|---|---|
持久染发着色 | 阳离子染料与头发角蛋白负电荷位点结合,形成离子键 | 高(物理机制明确) | 离体实验显示对皮质层渗透性强 | 无安全浓度 |
艳丽橙红色调 | 偶氮发色团(-N=N-)吸收特定波长可见光 | 高(光学特性明确) | 最大吸收波长λmax 460-480nm | 禁用物质 |
注:所有功效宣称均基于非法添加使用,无任何人体安全验证证据支持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分子结构特征 |
---|---|---|---|
单偶氮阳离子染料 | 碱性橙31本体 |
|
|
关键化学性质
- 溶解性:易溶于水(>50g/L),微溶于乙醇
- 稳定性:光照下易分解,遇强氧化剂褪色
- 反应性:可能还原裂解产生芳香胺(苯胺衍生物)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非法应用类型
- 染发剂:主要非法添加于宣称"持久染色"的廉价染发膏
- 临时性彩妆:偶见于非法生产的彩色发蜡/睫毛膏
配方技术挑战
- 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LS,SLES)不相容,产生沉淀
- pH>9时季铵基团可能水解失效
- 易通过皮肤迁移染色
风险性协同效应
- 氧化剂(过氧化氢):加速偶氮键断裂,产生邻氨基苯甲醚等致癌物
- 碱性条件(pH>10):增强皮肤渗透性,提高全身暴露风险
(依据:欧盟SCCS/1459/11安全意见书)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毒性数据
- 急性经口毒性(大鼠):LD50 = 360 mg/kg(Ⅲ类毒性)
- 皮肤刺激性(兔):5%溶液引起中度红斑/水肿
- 眼刺激性:1%溶液可致角膜损伤
- 致突变性(Ames试验):TA98菌株阳性反应
人体健康风险
- 皮肤致敏:多个案例报告接触性皮炎(头皮水肿/渗出)
- 遗传毒性:代谢产物2,4-二氨基苯甲醚具DNA损伤潜力
- 致癌风险:IARC将相关芳香胺归为2B类(可能致癌)
绝对禁忌
- 所有化妆品类别:全球主要市场监管机构均禁止使用
- 头皮损伤者:渗透风险增加10倍以上
- 孕妇/哺乳期:潜在发育毒性
(参考:欧盟RAPEX召回数据库2018-2023年染发剂案例)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非法市场特征
- 价格驱动型产品:常见于<$2的廉价染发剂
- 线上灰色渠道:无标签或成分虚标的"三无产品"
- 虚假宣称:"纯植物染发"、"无氨配方"等误导宣传
消费者风险认知差距
- 78%使用者不知晓其为禁用物质(来源:2022欧盟消费者调查)
- 误认为"水溶性染料=安全"的认知误区
- 过度追求持久度而忽视安全警示
监管挑战
- 产品标签故意不标注实际成分
- 检测需HPLC-MS/MS专业设备(检出限0.5ppm)
- 非法生产窝点隐蔽性强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结论
- 禁用物质:全球主要化妆品监管体系明确禁止使用
- 高风险特性:具有明确皮肤刺激性、致敏性及潜在遗传毒性
- 零安全阈值:无任何经科学验证的安全使用浓度
行业建议
- 替代品开发:推进偶氮二甲酸盐类安全色素的毒理再评估
- 检测技术升级:推广便携式拉曼光谱现场筛查
- 消费者教育:强化"成分查询意识"及官方备案平台使用
研究展望
- 代谢途径研究:体内N-乙酰化解毒效率量化(注:目前仅体外数据)
- 长期暴露追踪:染发人群生物标志物监测(需严格伦理审查)
- 降解产物毒性数据库建设
(声明:本报告依据公开发表文献及监管机构通告,不替代专业安全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