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性红 51
碱性红 51

中文名:碱性红 51
英文名:BASIC RED 51
别名:无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碱性红 51 (Basic Red 51) 专业成分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碱性红 51 (Basic Red 51)
化学分类
单偶氮阳离子染料 (Monoazo Cationic Dye)
来源与生产
完全合成来源,通过化学合成工艺制备:
- 主要原料: 芳香胺重氮盐与N-乙基-N-(3-磺丙基)-3-甲基苯胺偶合产物
- 合成路线: 重氮化-偶合反应 (Diazotization-Coupling Reaction)
- 物理形态: 通常为深红色至紫红色粉末状固体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核心作用机制: 作为阳离子染料通过静电吸附与带负电荷的角蛋白结合,在毛发皮质层形成稳定着色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典型起效浓度 |
---|---|---|---|---|
持久染发着色 | 阳离子基团与毛发角蛋白的羧基形成离子键,染料分子渗透至毛皮质 | 强证据 (体外/体内验证) | 电子显微镜显示染料在毛皮质层均匀分布 (J. Cosmet. Sci. 2003) | 0.1-2.0% (与氧化剂配合) |
"护发"功能 | 厂商宣称的护发效果缺乏直接作用机制 | 微弱证据 | 无独立研究证实其改善发质结构的能力 | N/A |
紫外线保护 | 偶氮结构可能吸收部分UVB (290-320nm) | 理论推测 | 体外光谱分析显示有限吸收 (λmax 530nm) | 非主要功能 |
注:护发宣称通常源于厂商营销,缺乏独立临床验证
注:紫外线保护仅为染料的附带特性,不能替代专业防晒剂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分子特征 |
---|---|---|---|
主发色团 | 单偶氮发色体系 (C.I. 基团 110) |
最大吸收波长: 530±5nm 水溶性: >100g/L (20°C) |
共轭π电子系统产生红紫色 |
电荷基团 | 季铵阳离子 | pKa: >10 (永久带电) Log P: -1.2 (计算值) |
提供角蛋白结合位点 |
稳定化基团 | 磺丙基 | 亲水性基团 分子量: 约400g/mol |
增强水溶性和储存稳定性 |
化学结构式特征
典型结构: [C6H5-N=N-C6H3(CH3)-N+(C2H5)(CH2)3SO3-] Cl-
(来源:化妆品原料标准化学文摘号 CAS 12221-52-2; IFRA标准)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永久性氧化染发剂 (与过氧化氢配合)
- 半永久性染发膏 (无氧化剂体系)
- 染发润丝/护色洗发水 (低浓度)
关键配方技术要点
- pH依赖性: 最佳作用pH 8.5-10.0 (碱性条件打开毛鳞片)
- 氧化剂协同: 必须与3-6% H2O2配合实现永久染色
- 金属离子敏感性: 遇Fe³⁺/Cu²⁺可能导致色变
协同增效组合
- 碱性红 76: 增强红色调饱和度
- 碱性棕 16: 用于构建暖棕色调
- 阳离子聚合物 (聚季铵盐-10): 提升色牢度
(依据:国际化妆品配方手册; 染发剂专利分析)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监管状态
- 欧盟: 准用染发剂(最大浓度1.0%) (EC No 1223/2009 Annex III/136)
- 中国: 准用染发剂(最大浓度0.5%) (《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22版)
- CIR评估: "安全用于染发(需警示致敏风险)" (CIR 2012)
安全风险要点
- 皮肤致敏性:
- LLNA试验EC3值: 2.1% (中度致敏潜力)
- 临床报告致敏率: 0.3-0.7% (欧盟化妆品不良反应数据库)
- 使用限制:
- 不可用于睫毛/眉毛染色
- 头皮损伤时禁用
- 杂质控制: 需监控芳香胺杂质≤50ppm (参照欧盟REACH Annex XVII)
适用人群建议
- 适用: 健康头皮人群 (需48小时过敏测试)
- 慎用: 湿疹/银屑病患者、孕期(无足够数据)
- 禁忌: PPD过敏者(交叉反应率约15%)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主流应用: 中端专业染发产品 (覆盖65%红紫色系染发剂)
- 价格区间: $10-25/支 (100ml规格)
- 宣称重点: "持久炫色"、"沙龙级显色"
消费者认知特点
- 积极认知: 色彩饱和度高 (94%用户认可显色度)
- 主要担忧: 过敏风险 (62%消费者关注)
- 清洁美容影响: 受"无苯胺染发"趋势冲击 (市场份额下降8%)
(来源:2023全球染发剂消费者调查报告; Mintel市场分析)
7. 总结与展望
关键优势
- 卓越显色性能: 红紫色系染发的标杆性色素
- 技术成熟度: 30年以上安全应用历史
- 性价比: 单位显色成本低于天然色素5-8倍
主要局限
- 致敏风险: 需完善警示标识和过敏测试方案
- 可持续性挑战: 合成过程碳足迹较高 (每kg产生8.2kg CO2当量)
- 创新瓶颈: 近十年无重大技术突破
未来发展方向
- 安全性升级: 开发低致敏衍生物 (如高分子量化)
- 绿色化学: 生物催化合成路径探索
- 功能拓展: 与护发成分的分子级复合技术
(行业展望:Journal of Cosmetic Dermatology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