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酸二乙基己酯
马来酸二乙基己酯

中文名:马来酸二乙基己酯
英文名:DIETHYLHEXYL MALEATE
别名:无
安全性:
6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肌肤调理, 柔润剂
成分详细分析
马来酸二乙基己酯 (Diethylhexyl Maleate) 专业成分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Diethylhexyl Maleate (CAS号: 142-16-5)
化学分类
有机酯类化合物 (马来酸与2-乙基己醇的酯化产物)
天然/合成来源
- 完全合成来源:通过马来酸酐与2-乙基己醇的酯化反应制备
- 工业级原料需经高纯度精馏提纯达到化妆品级标准
主要物理形态
常温下为无色至淡黄色透明油状液体
历史应用背景
最初作为塑料增塑剂开发,1970年代引入化妆品领域作为溶剂和润肤剂 (依据:Cosmetic Ingredient Review档案)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润肤剂 | 通过填充角质层空隙形成疏水膜,减少TEWL | ★★★☆☆ (实验室确认) | 离体皮肤测试显示TEWL降低18-25% (来源:J. Soc. Cosmet. Chem) | 1-10% |
溶剂 | 溶解脂溶性活性物(如维E、防晒剂) | ★★★★☆ (广泛应用) | 对奥克立林溶解力达25% w/w (来源:供应商技术文档) | 3-15% |
抗氧化增效 | 推测通过增强活性物渗透 | ★☆☆☆☆ (理论推测) | 体外实验显示维E乙酸酯生物利用度提高15% (注:非直接证据) | 未知 |
抗衰老辅助 | 宣称改善活性成分递送 | ★☆☆☆☆ (厂商宣称) | 无独立临床研究支持 (注:仅为配方辅助功能) | N/A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
主成分结构 | 双酯:马来酸的双(2-乙基己基)酯 | 分子式:C20H36O4,MW: 340.5 g/mol |
关键官能团 | 酯基(-COOR),烯烃双键 | 提供极性/非极性平衡 (log P≈6.2) |
潜在杂质 | 马来酸酐、2-乙基己醇 | 化妆品级要求<100ppm (依据:ISO 16128) |
稳定性特征 | 光敏性双键结构 | 需避光保存,配方中需添加抗氧化剂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产品类型
- 防晒产品 (提高UV过滤剂溶解度)
- 彩妆底妆 (改善铺展性,减少粘腻感)
- 无水精华油 (作为载体油)
- 护发素 (增加硅油分散性)
最佳配伍体系
- 硅油类: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 (增强挥发性)
- 极性酯类:辛酸/癸酸甘油三酯 (调节粘度)
- 聚合物:丙烯酸(酯)类共聚物 (改善成膜性)
配伍禁忌
- 强碱性成分 (pH>9导致皂化水解)
- 过渡金属离子 (催化氧化反应)
- 高浓度乙醇 (>30%降低溶解效力)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权威安全评估
- CIR评估等级:安全 (使用浓度≤15%) (来源:CIR 2016 Final Report)
- 欧盟SCCS:未发现重大风险 (化妆品指令76/768/EEC)
- 致敏性:极低 (HRIPT测试阴性,n=200)
适用肤质注意
- 推荐:中性至干性皮肤
- 谨慎使用:
- 油性/痤疮皮肤 (可能致粉刺风险评级2/5)
- 受损皮肤屏障 (可能产生轻微刺痛感)
使用限制
中国/欧盟/美国均无浓度限制,但日本要求残留马来酸<0.1% (来源:日本药事法)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功能性辅料 (非明星活性成分)
- 中端至专业线产品 (成本$15-25/kg)
- "轻质肤感"宣称的关键支撑成分
消费者认知误区
- 误认作"马来酸"刺激性成分 (实际为中性酯)
- 与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混淆 (化学结构差异显著)
- 过度解读其"抗氧化"作用 (实为溶剂功能)
宣称趋势
"无油配方"中替代传统矿物油 (尽管本身属合成酯类油)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价值
- 高效非挥发性溶剂,解决高极性活性物溶解难题
- 提供轻质无残留的肤感特性
- 配方成本效益高 (相比植物源酯类)
技术局限
- 双键结构导致的氧化稳定性缺陷
- 缺乏生物活性功能 (纯载体作用)
- 在纯净美容浪潮中面临天然成分替代压力
研究前沿
- 分子修饰提升稳定性 (如氢化饱和双键)
- 与纳米载体技术结合增强递送效率
- 生物发酵法生产 (替代化学合成)
专家建议
作为配方工程组分使用时关注:①批次纯度 ②抗氧化体系配伍 ③避免过度功能宣称。在防晒及彩妆领域仍具不可替代性,但活性功效产品中建议搭配生物活性成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