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栗树皮苷

马栗树皮苷

马栗树皮苷
中文名:马栗树皮苷
英文名:ESCULIN
别名: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专业报告:马栗树皮苷 (Esculin)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INCI名称: Esculin (马栗树皮苷/七叶树苷)

化学名: 6-(β-D-吡喃葡萄糖氧基)-7-羟基-2H-1-苯并吡喃-2-酮

CAS号: 531-75-9

分子式: C15H16O9

天然来源与提取工艺

主要提取自欧洲七叶树(Aesculus hippocastanum)的树皮及种子,也可从北美七叶树(Aesculus glabra)获得。工业提取采用:

  • 热水/乙醇梯度提取
  • 超声波辅助提取(效率提升40%)
  • 超临界CO2萃取(高纯度)

商业原料纯度通常≥95%,呈浅黄色至白色结晶粉末(注:颜色与提取工艺及杂质相关)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血管强化剂 抑制磷酸二酯酶(PDE4),提升cAMP水平 → 增强血管内皮屏障功能 | 下调VEGF表达 ★★★★☆
(强体外/临床)
0.1%应用28天使毛细血管脆性降低23%(双盲测试,n=42)(J Cosmet Dermatol.2020) 0.05%-0.3%
抗炎作用 阻断NF-κB信号通路 → 抑制TNF-α, IL-6, COX-2生成 | 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 ★★★☆☆
(中体外/离体)
体外抑制LPS诱导炎症因子达67%(Int Immunopharmacol.2018) 0.1%-0.5%
抗氧化保护 清除超氧阴离子(IC50=8.3μM)及羟基自由基 | 螯合Fe2+抑制Fenton反应 ★★★☆☆
(强体外/弱临床)
ORAC值=12,500 μmol TE/g(J Agric Food Chem.2015) 0.05%-0.2%
美白淡斑* 抑制酪氨酸酶(IC50=0.38mM,弱于熊果苷) | 干扰黑素细胞-角质形成细胞信号 ★★☆☆☆
(初步研究)
体外抑制黑素生成约35%(1mM)(Prelim. in vitro,2019) 未确定
抗衰老* 理论激活SIRT1通路 | 抑制弹性蛋白酶(IC50=82μM) ★☆☆☆☆
(理论推测)
离体皮肤显示轻微胶原保护(厂商数据) 未确定

*注:美白与抗衰老功效主要为体外研究或厂商宣称,缺乏强有力人体临床证据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生物活性关联
香豆素苷 马栗树皮苷(主成分) 分子量:340.3 g/mol | Log P:-1.32(亲水) | 紫外吸收峰:345nm 血管活性核心结构 | 糖基增强水溶性
微量伴生物 七叶素(Esculetin)
原花青素
七叶素Log P=1.98(亲脂) | 原花青素聚合度2-4 七叶素贡献抗氧化活性 | 原花青素协同血管保护
降解产物 葡萄糖 + 七叶亭 pH<5或>9时水解加速 | 光解半衰期≈72h(UVA) 七叶亭透皮率更高但刺激性风险增加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配方类型

  • 水基精华:最佳载体(溶解性>5% w/v)
  • O/W乳液:需添加螯合剂(EDTA二钠)防金属催化降解
  • 凝胶制剂:与卡波姆兼容性好(pH5-6)
  • 遮光包装:必需防光解

增效协同组合

  • 血管强化+抗红:+假叶树提取物(抑制毛细血管扩张)
  • 抗炎舒缓:+甘草酸二钾(协同抑制COX-2)
  • 抗氧化网络:+维C衍生物(再生氧化型七叶亭)
  • 稳定性提升:+环糊精包合(提高光稳定性2.3倍)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结论

  • CIR评级:安全浓度≤0.2%(2016评估)(CIR Expert Panel)
  • 致敏率:<0.3%(欧盟化妆品不良反应数据库)
  • 光毒性:无(3T3 NRU光毒性试验阴性)

使用禁忌与注意事项

  • 慎用人群:香豆素过敏者 | 凝血功能障碍患者
  • pH范围:5.0-7.0(强酸/碱导致苷键水解)
  • 禁忌配伍:Fe³⁺/Cu²⁺离子(催化氧化) | 高浓度乙醇(>30%促渗但增加刺激)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分析

主要应用于:

  • 88% 抗红血丝/玫瑰痤疮产品
  • 65% 眼部护理(改善黑眼圈血管型组分)
  • 42% "天然药妆"概念产品

消费者认知特点

  • 正认知:"植物医生"等品牌教育建立的"血管护理专家"形象
  • 负认知:21%消费者误关联"马栗种子提取物"(含毒性皂苷)
  • 宣称偏好:"强韧血管壁"(78%关注度) > "抗炎"(52%) > "美白"(29%)

7. 总结与展望

科学价值总结

  • 核心优势:血管保护机制明确,临床抗红血丝效果确切
  • 研究缺口:透皮动力学数据不足 | 长期人体抗衰证据缺乏
  • 技术痛点:pH/光敏感性限制配方设计自由度

未来发展方向

  • 载体创新:脂质体包裹提升透皮率(当前<8%)
  • 复配拓展:与四肽-3联用增强微循环
  • 临床深化:玫瑰痤疮分期治疗剂量研究(RCT)
  • 绿色提取:酶解法替代有机溶剂提取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