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 6

红 6

红 6
中文名:红 6
英文名:RED 6
别名:
安全性: 10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色料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科学报告:红 6 (Red 6)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分类

红 6 (Red 6),INCI名称为Red 6 (CI 15850),属于合成单偶氮染料类色素,广泛用于化妆品和个人护理产品中。

来源与生产

  • 化学合成:通过偶氮耦合反应合成,以芳香胺为原料(注:具体合成工艺可能因厂商而异)
  • 常见形态:通常以粉末或液体色淀形式供应。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着色剂 通过选择性吸收特定波长光线呈现红色 (物理性质明确) 光谱分析确认其最大吸收波长在505-515nm范围内(依据:颜色物理学基础研究)
"抗氧化" 厂商宣称可能具有自由基捕捉能力 极低 无公开文献支持其抗氧化活性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主结构 1-(2-Chloro-4-nitrophenylazo)-2-naphthol 分子量:357.75 g/mol
衍生物 铝色淀 (Red 6 Lake) 通过铝盐沉淀提高稳定性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类型

  • 彩妆产品:唇膏、腮红、眼影等
  • 洗去型产品:沐浴露、洗发水等

协同成分

  • 二氧化钛:可调节色度和遮盖力
  • 其他染料:与黄色染料混合可产生橙色调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估:在化妆品中使用浓度≤3%时被认为是安全的(参考:CIR 2012年报告)
  • 潜在风险:可能引起皮肤敏感人群的接触性皮炎

适用人群

  • 避免用于破损皮肤眼周黏膜
  • 儿童产品需特别注意用量控制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红6作为经济高效的红色染料,广泛应用于大众化妆品领域。消费者主要关注其色彩表现力而非功能性宣称。

7. 总结与展望

红6作为经典合成染料,其着色性能已被充分验证,但缺乏额外功能性证据。未来需关注:

  • 更环保的生产工艺开发
  • 针对敏感肌肤的配方优化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