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 40

红 40

红 40
中文名:红 40
英文名:RED 40
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专业分析报告:红 40 (CI 16035)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标识

  • INCI名称:Red 40 (CI 16035)
  • 化学分类:单偶氮类合成色素
  • CAS号:25956-17-6

来源与生产

红 40 为完全合成的偶氮染料,由石油化工原料(如苯胺衍生物)经重氮化与偶联反应制成 (参考:FDA Color Additive Status List, 2023)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色彩修饰 通过选择性吸收可见光(λmax≈500nm)呈现红色 强(物理光学原理) 已验证其光谱特性与稳定性 (依据:Color Science in Cosmetic Technology, 2021)
"抗氧化" 理论上可能通过苯环结构捕获自由基 极弱 *注:无直接实验证据支持其抗氧化活性*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主结构 6-hydroxy-5-[(2-methoxy-5-methyl-4-sulfophenyl)azo]-2-naphthalenesulfonic acid 水溶性(双磺酸基团),分子量496.49 g/mol
常见杂质 未反应中间体、重金属(铅≤20ppm) 需符合FDA纯度标准 (参考:21 CFR 74.1340)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类型

  • 彩妆产品:唇膏(≤3%)、腮红(≤1%)
  • 洗去型产品:洗发水、沐浴露(≤0.1%)

配伍注意事项

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可能产生沉淀,需调整pH至6-8保持稳定 (来源:International Cosmetic Ingredient Handbook)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风险评估

  • CIR评级:安全(当浓度≤3%用于非黏膜产品)(依据:CIR 2022年评估)
  • 致敏风险:约0.1%人群可能出现接触性荨麻疹

特殊人群

儿童产品中需谨慎使用,部分国家要求额外警示标签 *注:欧盟EC No 1223/2009要求标注"可能影响儿童注意力"*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主要作为低成本红色调色剂用于大众化妆品,近年因"清洁美容"趋势使用量下降 (市场数据:Euromonitor 2023)

7. 总结与展望

红 40 作为经典合成色素,其色彩性能已被充分验证,但缺乏额外护肤功效。未来可能面临天然替代品(如甜菜红素)的竞争压力。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