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中文名: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英文名: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别名:PET、涤纶
安全性: 1
功效:摩擦剂

成分简介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在护肤和化妆品中主要作为功能性成分使用。它常见于去角质产品如磨砂膏中,以微珠形式提供温和的物理去角质作用,帮助去除死皮细胞,促进皮肤光滑。在彩妆领域,如指甲油、睫毛膏和粉底中,PET作为薄膜形成剂或填充剂,能增强产品的耐久性、光泽感和质地均匀性。然而,由于PET微塑料可...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PET) 化妆品成分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 CAS号: 25038-59-9
  • 化学式: (C10H8O4)n
  • 分子量: 可变 (聚合物)

来源与制备

通过对苯二甲酸二甲酯乙二醇的酯交换反应或对苯二甲酸环氧乙烷的直接酯化缩聚而成 (来源:高分子合成化学原理)

化妆品级PET需经过严格纯化,去除催化剂残留(锑化合物)和单体杂质 (参考:ISO 10993生物相容性标准)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作为非活性功能成分,PET主要通过物理机制发挥作用: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应用形式
物理去角质 微珠或碎片通过机械摩擦去除角质层死皮细胞 高 (临床可视化证据) 30-500μm颗粒可有效去除角质而不损伤活表皮 (依据:皮肤微摩擦学研究) 磨砂膏/洁面
即时肤感改善 填充皮肤纹理凹陷,形成光学平滑表面 中 (体外模型证据) 球形微粒可降低皮肤表面光散射率达22% (参考:皮肤光学成像研究) 妆前乳/粉底
控油吸附 多孔结构物理吸附皮脂 中 (离体皮肤证据) 比表面积>2m²/g的改性PET可吸附自重120%油脂 (依据:离体皮脂吸附实验) 控油产品
"促进活性成分吸收" 推测通过微通道形成增强渗透 低 (理论推测) 注:缺乏临床透皮吸收数据支持,仅为厂商宣称 精华/面膜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特性类别 技术参数 化妆品意义
化学结构 线性热塑性聚酯
重复单元:-O-CH2-CH2-O-CO-C6H4-CO-
高结晶度决定其化学惰性和机械强度
物理形态 • 微球 (1-500μm)
• 纤维状碎片
• 多孔微粒
形态决定功能:
• 球形→温和去角质
• 碎片→粘度调节
• 多孔→吸附载体
关键性质 • 密度:1.38g/cm³
• 熔点:260°C
• 莫氏硬度:3-4
• 折射率:1.57-1.58
• 悬浮稳定性
• 热加工耐受性
• 皮肤安全性阈值
• 光学修饰能力
改性形式 • 表面亲水化处理
• 共聚改性 (PCTG)
• 微孔结构设计
增强配方相容性、吸附能力或光学特性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洁面/磨砂产品:作为去角质颗粒 (浓度3-15%)
  • 彩妆底品:填充剂改善肤质视觉效果 (浓度1-8%)
  • 控油制剂:多孔变体吸附皮脂 (浓度2-10%)
  • 指甲油:悬浮剂和光泽调节剂 (浓度0.5-5%)

协同成分系统

  • 与柔肤剂协同:硅油/酯类可减少摩擦系数,提升顺滑度
  • 与成膜剂协同:丙烯酸聚合物固定微粒,延长妆效
  • 与活性成分协同:多孔载体负载水杨酸/维E等活性物 (注:载体功能需特殊改性处理)
  • 与色素协同:高折射率增强珠光/金属光泽效果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估结论:化妆品级PET在现行使用条件下安全 (参考:CIR 2016最终报告)
  • 生态安全警示:微珠形式已被多国禁用(美国2015,加拿大2018)
  • 迁移风险:单体(乙二醇/对苯二甲酸)残留需<1ppm (依据:EU No 10/2011塑料制品标准)

适用性与禁忌

  • 适用:油性/混合性皮肤(控油型)、耐受性皮肤(磨砂型)
  • 慎用
    • 急性痤疮炎症期(摩擦可能加重炎症)
    • 玫瑰痤疮/湿疹(机械刺激风险)
    • 微针治疗后(可能嵌入微通道)
  • 替代方案:微珠禁令后多改用:纤维素微球、硅石、改性淀粉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演变

2010年前:高端磨砂产品的"奢华触感"卖点 → 2015年后:因环保问题急剧萎缩 → 2020年后:转型为彩妆填充剂控油载体

消费者认知矛盾点

  • 积极认知:即刻光滑肤感、持妆效果可视化
  • 负面关联:塑料污染印象(尽管化妆品用量仅占全球PET的0.02%)
  • 认知误区"可生物降解"宣称 (注:PET在环境中需400年以上降解)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总结

  • 优势:精准的粒径控制、优异的光学性能、化学惰性
  • 局限:生态毒性争议、无生物活性、炎症肌肤风险
  • 安全阈值:微粒硬度需<皮肤弹性模量(约0.5-20MPa)

未来发展方向

  • 形态创新:开发非球状结构(片状/纤维状)规避微珠禁令
  • 表面功能化:接枝亲水基团增强活性物负载能力
  • 升级回收:利用消费后PET经医药级纯化再造 (注:技术可行但成本过高)
  • 生物基替代:聚呋喃二甲酸乙二醇酯(PEF)等可降解聚酯开发

结论声明:PET作为功能性成分在特定配方中仍有不可替代性,但需严格遵循:①禁用微珠形态 ②控制粒径>100μm ③明确标注"不可生物降解"警示。未来价值将转向精密光学修饰载体技术领域。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