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二甲基硅氧烷 PEG-15 交联聚合物
聚二甲基硅氧烷 PEG-15 交联聚合物

中文名:聚二甲基硅氧烷 PEG-15 交联聚合物
英文名:DIMETHICONE/PEG-15 CROSSPOLYMER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聚二甲基硅氧烷 PEG-15 交联聚合物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Polydimethylsiloxane PEG-15 Crosspolymer
化学分类
- 主结构: 有机硅聚合物网络
- 子类: 聚醚改性交联硅弹性体
- CAS号: 146632-07-7
来源与生产
通过铂催化硅氢加成反应合成:
- 原料:聚二甲基硅氧烷(含Si-H键) + PEG-15甲基醚(含末端烯烃)
- 交联剂:四甲基四乙烯基环四硅氧烷
- 工艺:在惰性气氛中催化交联形成三维网络结构 (依据:聚合物合成专利 US 5,618,855)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 |
---|---|---|---|---|
即时填充与柔焦 | 弹性微粒在皮肤表面形成光散射层,折射可见光 | ★★★★☆ (体外/临床影像证实) |
降低皱纹可见度达32%(共聚焦显微镜量化)(参考:J. Cosmet. Sci. 2018;69:175-188) | 0.5-2% |
长效控油 | 疏水硅骨架吸附皮脂,亲水PEG链形成吸湿层 | ★★★☆☆ (离体皮肤验证) |
4小时皮脂吸附率≈68%(Sebumeter测量)(依据:Int J Cosmet Sci. 2015;37 Suppl 1:12-20) | 1-3% |
肤感调节 | 剪切变稀流体行为,降低配方黏性感知 | ★★★★★ (流变学/感官评价) |
提升铺展性42% (TA.XT质地分析)(来源:厂商流变数据) | 0.2-0.8% |
"促进活性物渗透" | 可能通过角质层暂时性水合 | ★☆☆☆☆ (理论推测) |
体外模型显示渗透增强≤15% (vs.对照组)(注:此机制基于初步离体研究,需人体验证) | 数据不足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基团 | 基本性质 | 功能贡献 |
---|---|---|---|
硅氧烷骨架 | -(Si(CH3)2-O)n- | 分子量: 5-10kDa 疏水性 (log P≈8.2) |
提供弹性、滑感及皮脂相容性 |
聚醚侧链 | -(CH2CH2O)15-CH3 | HLB值≈15 水溶性 |
赋予水分散性及吸湿能力 |
交联点 | 四官能硅氧烷单元 | 交联密度: 2-5% | 构建三维网络,防止迁移 |
末端基团 | 羟基/甲基 | 反应活性低 | 确保配方稳定性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彩妆: 粉底液/BB霜(用量1-3%)
- 防晒: SPF增效剂(用量0.5-2%)
- 护肤: 控油乳液/妆前乳(用量0.8-2.5%)
协同增效组合
- 吸油粉体: 硅石/尼龙-12 ⇒ 控油时长达8小时
- 成膜剂: 丙烯酸(酯)类共聚物 ⇒ 提升防水性
- 润肤剂: 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 ⇒ 优化铺展性
配伍禁忌
- 高浓度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可能絮凝)
- 强氧化剂(破坏PEG链)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 安全(最高使用浓度5%)(参考:CIR 2016最终报告)
- 致痘性: 非致痘(兔耳实验0/5)
- 眼刺激性: 未分类刺激物(HET-CAM测试阴性)
适用人群
- 最佳适用: 油性/混合性肌肤
- 谨慎使用: 对PEG化合物敏感者 (注:关联性未明确)
- 禁忌症: 活动性痤疮炎症期(可能阻碍渗透)
环境安全性
生物降解性差(需污水处理)(依据:OECD 301F测试)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高端线应用: 73%奢华粉底含该成分(来源:2023 Cosmetic Benchmark数据)
- 宣称关键词: "柔焦毛孔"、"持妆控油"、"丝绸触感"
消费者认知偏差
- "硅胶堵塞毛孔" ⇨ 科学澄清: 交联结构不渗透角质层
- "PEG致癌" ⇨ 科学澄清: 残留乙氧基化物<1ppm(GC-MS检测)
市场趋势
2020-2025年复合增长率8.2%(来源:Grand View Research报告)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价值
- 不可替代性: 唯一兼具弹性网络与PEG亲水性的硅聚合物
- 技术优势: 解决传统硅油与水性配方相容性问题
研究盲区
- 长期使用(>2年)对皮肤微生态影响未知
- 真实人体皮脂吸附动力学数据缺乏
创新方向
- 生物可降解变体开发(如引入酯键)
- 载药系统功能化(利用网络结构包封活性物)
结论
该成分是经充分验证的功能性聚合物,在肤感修饰与即时妆效领域具有明确优势,但需理性区分其物理性填充作用与生物活性功效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