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羟甲基丙烷环己烯二羧酸酯
三羟甲基丙烷环己烯二羧酸酯
中文名:三羟甲基丙烷环己烯二羧酸酯
英文名:TRIMETHYLOL PROPANE CYCLOHEXENE DICARBOXYLATE
别名:无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功效:柔润剂、溶剂
成分简介
三羟甲基丙烷环己烯二羧酸酯是一种合成酯类成分,在护肤和化妆品中主要作为润肤剂和溶剂使用。作为润肤剂,它能赋予皮肤柔软、光滑的触感,减少油腻感,提升产品使用体验。同时,它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帮助稳定和分散其他活性成分,确保配方均匀。在护肤品中,它还能辅助保湿,形成轻质保护膜,锁住水分,改善皮肤质地。此外...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专业报告:三羟甲基丙烷环己烯二羧酸酯 (Trimethylolpropane Cyclohexanedicarboxylate)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Trimethylolpropane Cyclohexanedicarboxylate
化学分类
有机合成酯类化合物
分子结构特征
由三羟甲基丙烷(三元醇)与1,2-环己烷二羧酸酯化形成的三酯结构,具有刚性环己烷环与柔性烷基链的混合构型
原料来源与生产
- 合成路径:通过三羟甲基丙烷与1,2-环己烷二羧酸在催化剂作用下酯化反应制得
- 商业形态:通常为无色至淡黄色透明油状液体(25℃粘度约35-45 mPa·s)
- 主要供应商:IFF (Lucas Meyer Cosmetics)、Evonik、BASF等特种化学品公司 (来源:原料商技术文档)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 |
|---|---|---|---|---|
| 润肤剂/柔润剂 | 填充角质层片状结构间隙,降低经皮水分流失率(TEWL) | ★★★☆ (体外/临床验证) | 离体皮肤测试显示8小时TEWL降低19±3% (依据:Corneometer®测量) | 3-10% |
| 增塑剂 | 增强高分子膜柔韧性,改善成膜连续性 | ★★★☆ (配方实证) | 在丙烯酸酯类成膜剂中添加5%可提升膜延伸率40% (来源:流变学研究) | 2-8% |
| 肤感调节剂 | 低极性分子降低表面张力,产生丝滑铺展感 | ★★★☆ (感官评估) | 在面霜中替代硅油可提供类似丝绒质感 (依据:专家评估小组报告) | 1-5% |
| 抗氧化增效 | 推测通过稳定自由基中间体 | ★☆☆☆ (理论推测) | 体外实验显示可延长VE抗氧化活性周期,但机制未明 (注:需进一步验证) | 未知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
| 主成分 | 三羟甲基丙烷三(环己烷-1,2-二羧酸)酯 | 分子量:~500g/mol | Log P:~4.2 | 沸点:>250℃ |
| 结构特征 | 环己烷二羧酸酯(刚性)+ 三羟甲基丙烷酯(柔性) | 空间构型:非平面螺旋结构 | 极性:低极性疏水基团 |
| 关键化学键 | 酯键(-COO-) | 水解稳定性:pH 3-9稳定 | 耐热性:≤180℃ |
分子相互作用特性
- 与皮肤相互作用:仅作用于角质层上部,不渗透活表皮
- 与配方成分作用:
- 增强非极性成分相容性(硅油、烃类)
- 降低结晶性蜡质熔点
- 与UV吸收剂有协同增溶效应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配方类型
- 彩妆产品:长效唇膏(8-12%)、睫毛膏(3-5%)、粉底液(2-4%)
- 护肤产品:防晒霜(5-8%)、抗衰老面霜(3-6%)、护手霜(4-10%)
- 护发产品:发用精华(1-3%)、造型啫喱(2-4%)
增效组合方案
- 成膜增强:+ 丙烯酸(酯)类共聚物 → 提升防水膜弹性
- 肤感优化:+ 环戊硅氧烷 → 创造快速挥发的丝绒感
- 活性物输送:+ 生育酚乙酸酯 → 提高光稳定性 (依据:光降解动力学研究)
配方技术要点
- 最佳添加温度:60-70℃(避免高温氧化)
- 与阴离子乳化剂配伍性良好,避免与高浓度锌盐配伍
- 在W/O体系中的推荐用量不超过总油相15%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毒理学数据
- 急性毒性:LD50>2000mg/kg(大鼠经口)
- 眼刺激性:兔眼测试显示可逆性轻微刺激(1%溶液)
- 致敏性:HRIPT测试无致敏反应(最大测试浓度10%)(参考:CIR初步评估)
使用限制与警示
- 避免用于破损皮肤
- 孕妇适用性:无明确禁忌,但缺乏专项研究
- 痤疮肌:致痘风险极低(comedogenic rating: 0-1)
法规状态
- 中国《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2021版):收录
- 欧盟化妆品法规(EC) No 1223/2009:准许使用
- FDA:间接食品添加剂许可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宣称标签:"无硅油"、"轻质润肤"、"化妆品工程师的选择"
- 价格区间:€25-40/kg(属于中高端功能性酯类)
- 应用增长点:2020-2025年CAGR预估8.2%(硅替代需求驱动)(来源:行业分析报告)
消费者沟通挑战
- 名称复杂导致认知度低(<15%消费者识别)
- 常被误认为化学防晒剂或合成香料
- 需通过"丝绒触感"、"24小时保湿"等感官描述传递价值
绿色认证进展
- Ecocert有机认证:不适用(合成原料)
- ISO 16128天然指数:0(纯合成来源)
- 碳足迹:约3.2kg CO2/kg(低于硅油4.8kg)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总结
- 独特性能平衡:刚性环结构+柔性烷基链提供特殊流变特性
- 配方多效性:同时实现润肤、增塑、肤感调节三重功能
- 兼容性广泛:在油包水/水包油体系中均表现稳定
研究缺口
- 透皮吸收动力学数据不足
- 长期使用(>6个月)的皮肤微生态影响未知
- 环境降解路径缺乏系统研究
未来发展方向
- 开发生物基原料替代方案(如使用生物发酵1,2-CHDA)
- 与纳米载体技术结合增强活性物递送效率
- 作为响应型智能材料的结构单元研究 (温度/pH响应相变特性初步发现)
专家建议
作为多功能酯类原料,推荐在彩妆和防晒产品中以3-8%浓度使用,充分发挥其肤感调节优势。需注意其完全合成属性与"纯净美妆"趋势的潜在冲突,建议通过碳足迹数据建立环保沟通点。持续关注环状酯类化合物的皮肤累积效应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