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氨酸盐酸盐
组氨酸盐酸盐

成分详细分析
组氨酸盐酸盐 (Histidine Hydrochloride) 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INCI名称: Histidine HCl (或 Histidine Hydrochloride)
化学名称: (2S)-2-氨基-3-(1H-咪唑-5-基)丙酸盐酸盐
CAS号: 645-35-2
分子式: C6H9N3O2·HCl
分子量: 191.62 g/mol
来源与制备
主要来源途径:
- 生物发酵法:通过微生物(如大肠杆菌工程菌)发酵生产L-组氨酸,再经盐酸化处理
- 蛋白质水解提取:从动物源性胶原蛋白或植物蛋白中提取分离
- 化学合成:工业级合成(化妆品级通常不采用此法)
在化妆品中的应用形式:白色结晶粉末,水溶性>50g/100mL (20°C),pH≈3.5-4.5 (1%水溶液)
(依据:Merck Index第15版;EFSA Journal 2015;13(5):4097)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作为皮肤天然保湿因子(NMF)的关键组分和多功能活性物: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维持皮肤屏障功能 | 作为NMF组分增强角质层水合能力;促进丝聚蛋白降解为吸湿性氨基酸 | ★★★★☆ (强体外/离体证据) |
离体皮肤模型显示0.5%组氨酸使TEWL降低18% (vs 对照组) | 0.2-1.0% |
抗氧化/光保护 | 清除羟基自由基(•OH)和单线态氧(1O2);螯合过渡金属离子(Cu2+/Fe2+)抑制Fenton反应 | ★★★☆☆ (体外证据充分) |
ORAC值达1,200 μmol TE/g;抑制UV诱导的脂质过氧化达67% (1mM) | 0.1-0.5% |
缓冲与pH稳定 | 组氨酸的咪唑基(pKa≈6.0)具有优异缓冲能力,维持皮肤微酸性环境 | ★★★★★ (理论及实践证实) |
在pH 5.0-7.0范围缓冲效率是柠檬酸的2.3倍 | 0.3-1.5% |
抗炎舒缓* | 可能抑制组胺释放;调节TRPV1受体活性 | ★★☆☆☆ (初步体外证据) |
体外实验显示抑制肥大细胞组胺释放(IC50≈5mM);人体证据有限 | 未明确 |
促进伤口愈合* | 理论推测通过提供胶原合成前体;调控炎症因子 | ★☆☆☆☆ (动物模型证据) |
大鼠模型显示口服组氨酸加速创面愈合;局部应用证据不足 | 未明确 |
*注:抗炎舒缓与伤口愈合功效主要基于体外或动物研究,人体临床证据有限,部分为厂商宣称
(依据:J Invest Dermatol. 2012;132(3):899-905; Free Radic Res. 2003;37(2):213-223; Skin Pharmacol Physiol. 2008;21(2):75-80)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特性类别 | 关键特征 | 对配方的影响 |
---|---|---|
分子结构 | 两性离子氨基酸(α-氨基/羧基 + 咪唑基);盐酸盐形式增强稳定性 | 提高水溶性;维持分子电荷平衡 |
酸碱性 | pKa1=1.82 (COOH), pKa2=6.00 (咪唑), pKa3=9.17 (NH3+) | 在pH 5.5-7.0区间具强缓冲能力 |
稳定性 | 对热敏感(分解>200°C);光照下缓慢氧化;pH 4-6最稳定 | 需避光保存;避免强氧化剂 |
溶解性 | 水溶性:41.9g/L(20°C);几乎不溶于有机溶剂 | 限用于水基或水醇体系 |
反应性官能团 | 伯氨基(-NH2)、羧基(-COOH)、咪唑基 | 可能与醛类、金属离子发生反应 |
(数据来源:CRC Handbook of Chemistry and Physics 102nd ed.; J Pharm Sci. 1971;60(2):275-280)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类型
- 保湿产品:精华/面霜(协同NMF组分:吡咯烷酮羧酸钠、尿素)
- 防晒产品:增强光保护(协同:麦角硫因、阿魏酸)
- 敏感肌配方:舒缓类产品(协同:红没药醇、积雪草苷)
- 微酸性清洁品:洁面/沐浴露(替代传统缓冲剂)
增效协同组合
- 抗氧化网络:与生育酚组合使抗氧化效率提升40%(再生氧化态维生素E)
- 金属螯合:与植酸协同抑制Fe2+催化氧化(螯合常数KFe=107.6)
- 透皮促进:在离子导入体系中增强锌盐渗透(形成组氨酸-锌复合物)
配伍禁忌
- 强氧化剂(如过氧化苯甲酰)可能导致脱羧反应
- 高浓度金属离子(Fe2+/Cu2+)可能催化降解
- 碱性条件(pH>8)引发外消旋化,降低生物活性
(参考:Cosmetics 2020,7(3),69; J Control Release. 2004;100(1):41-51)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结论
- CIR评估:安全浓度≤5%(结论:可安全用于化妆品)
- 致敏性:极低(MLIS试验阴性;HRIPT测试无刺激)
- 系统毒性:LD50(大鼠口服)> 8g/kg(实际使用量<0.1%)
适用人群与注意事项
- 适用:所有肤质(尤其干燥/敏感肌);孕妇哺乳期(GRAS物质)
- 慎用:组氨酸代谢异常者(罕见遗传病组氨酸血症)
- 使用建议:避免与高浓度酸(pH<3)或强碱复配
法规状态
- 中国《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2021版):收录
- 欧盟化妆品法规(EC) No 1223/2009:允许使用
- FDA:GRAS(Generally Recognized As Safe)
(来源:CIR Final Report 2019; 21 CFR §184.1370)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中高端护肤线:作为"仿生保湿"、"微生态友好"成分
- 药妆领域:屏障修复类产品(常与神经酰胺复配)
- 清洁品类:"温和pH调节"宣称的替代方案
消费者认知分析
- 认知度:较低(常被归类为"氨基酸保湿剂")
- 营销宣称:强调"皮肤自有成分"、"生物兼容性"
- 误解点:易与组胺混淆(需科普区分)
市场趋势
2021-2026年预测年增长率12.3%(数据来源:Grand View Research),受"皮肤微生态"和"精准护肤"概念推动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价值总结
- 三重作用:保湿因子组分 + 生理缓冲剂 + 辅助抗氧化剂
- 配方优势:高水溶性、生物兼容性、多功能性
- 安全记录:悠久安全使用历史,适合敏感肌
局限性与挑战
- 抗炎/修复功效需更多人体验证
- 在油基配方中应用受限
- 与强氧化/还原成分配伍性复杂
研究前景
- 组氨酸-金属复合物(如His-Zn)在痤疮治疗中的潜力
- 微胶囊化技术解决稳定性问题
- 组氨酸衍生物(如N-乙酰组氨酸)的开发
(研究线索:Int J Mol Sci. 2021;22(21):11354; J Microencapsul. 2019;36(4):372-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