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烯酸及其盐类

十一烯酸及其盐类

十一烯酸及其盐类
中文名:十一烯酸及其盐类
英文名:UNDEC-10-ENOIC ACID AND ITS SALTS
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十一烯酸及其盐类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Undecylenic Acid (十一烯酸) 及其衍生物:
Zinc Undecylenate (十一烯酸锌),
Calcium Undecylenate (十一烯酸钙)

天然来源与生产

  • 主要从蓖麻油水解裂解制得(C18脂肪酸→十一烯酸+庚醛)
  • 工业合成:通过热解蓖麻油酸甲酯(高温裂解)生产
  • 盐类通过有机酸与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反应制备

历史应用背景

1940年代由美国农业部首次发现抗真菌特性,1944年FDA批准作为OTC抗真菌药物成分。在化妆品中应用始于1960年代除臭产品(来源: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il Chemists' Society, 1954)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抗真菌 破坏真菌细胞膜完整性;抑制线粒体呼吸链酶 ★★★★☆
(强临床证据)
对皮肤癣菌(MIC 0.01-0.1%)比对念珠菌更有效(Mycopathologia, 2017) 2-20% (游离酸)
5-20% (锌盐)
抗菌除臭 抑制葡萄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络合致臭分子 ★★★☆☆ 对S. aureus抑菌率>99% (0.5%, 24h)(Intl J Cosmetic Sci, 2005) 0.1-2% (游离酸)
1-5% (锌盐)
控油收敛 锌离子调节5α-还原酶;游离酸溶解皮脂 ★★☆☆☆ 体外显示抑制DHT生成(IC50≈50μM)(J Steroid Biochem, 1988) 0.5-5% (锌盐)
"修复屏障" 锌离子促进角质形成细胞迁移 ★☆☆☆☆ 注:此宣称基于锌离子特性,缺乏十一烯酸锌直接证据 N/A
详细作用机制与证据:

抗真菌机制: 十一烯酸的11碳链具有最佳穿透角鲨烯环氧化酶的能力,干扰麦角固醇合成。其羧基与真菌细胞膜Ca²⁺通道结合,增加膜通透性(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12)。锌盐可缓慢释放锌离子,抑制真菌金属蛋白酶。

抗菌谱差异: 对毛癣菌属(Trichophyton) MIC₉₀为0.03%,但对白色念珠菌MIC₉₀需0.5%。与吡啶硫酮锌联用有协同效应(Skin Pharmacol Physiol, 2019)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配方特性
游离脂肪酸 十一烯酸
(C11H20O2)
• 分子量:184.28 g/mol
• pKa≈4.9
• 熔点24.5°C
• 油溶性
• pH敏感(需>5.5稳定)
• 具特征性油脂气味
金属盐 十一烯酸锌
(Zn(C11H19O2)2)
• 锌含量16-18%
• 分解点120°C
• 水溶性<0.1%
• 粉末状易分散
• 热稳定性好
• 缓释作用
衍生物 十一烯酰水解胶原 • 两亲性结构
• 分子量1-5kDa
• 降低刺激性
• 增强角质亲和性

关键化学特性

  • 双官能团结构: 羧基(亲水) + 末端烯键(疏水)
  • 螯合能力: 锌盐可与细菌铁载体竞争性结合铁离子
  • 氧化敏感性: C10=C11双键易氧化成环氧化物(需配伍抗氧化剂)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应用产品类型

  • 抗真菌产品: 足部喷雾(15-20%锌盐),抗屑洗发水(1-3%游离酸)
  • 除臭剂: 膏状除臭剂(3-8%锌盐 + 0.5%游离酸)
  • 问题皮肤护理: 控油乳液(0.5-2%锌盐),头皮精华(1-3%复合物)

增效组合

  • 抗真菌协同:
    • + 吡罗克酮乙醇胺盐: 破坏真菌生物膜
    • + 茶树精油: 扩大抗菌谱(尤其对念珠菌)
  • 控油除臭协同:
    • + 水合硅石: 物理吸附多余皮脂
    • + 蓖麻醇酸锌: 增强抑菌持久性

配方注意事项

  • 游离酸在碱性环境(pH>7)会皂化降低活性
  • 避免与高浓度阴离子表活配伍(导致沉淀)
  • 锌盐在含EDTA体系中生物利用度下降30-50%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 安全浓度≤5%(游离酸),≤20%(锌盐)(CIR Final Report, 2016)
  • 致敏率: <0.3%(低于常见防腐剂)
  • 系统毒性: 经皮吸收率<2%(锌盐几乎不吸收)

适用人群注意

  • 推荐: 油性/混合性皮肤,多汗体质,真菌感染风险人群
  • 慎用:
    • 严重屏障受损皮肤(游离酸可能刺激)
    • 对金属盐敏感者
  • 孕妇: 局部使用风险等级B1(澳州TGA)

不良反应

  • 游离酸浓度>5%可能引起暂时性刺痛(尤其破损皮肤)
  • 罕见接触性皮炎(多与配方基质相关)
  • 锌盐粉末吸入有呼吸道刺激风险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药妆领域: 作为OTC抗真菌成分(与克霉唑竞争)
  • 天然宣称: 蓖麻油来源的"天然衍生物"概念
  • 高端化应用: 低浓度复配于控油精华/头皮护理产品

消费者认知调研

  • 68%消费者认知为"药用成分"(2023 Euromonitor数据)
  • 主要购买驱动力:临床验证的有效性(54%),安全性(32%)
  • 使用障碍:气味接受度(41%),使用后白色残留(锌盐)

市场趋势

  • 微囊化技术改善气味和刺激性
  • 与益生菌复配的"菌群平衡"概念产品增长
  • 男性护理品类渗透率提升(除臭/控油需求)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优势

  • 靶向抗真菌: 对皮肤癣菌有卓越的选择性抑制力
  • 多重作用: 抗菌-抑臭-控油三位一体功能
  • 安全记录: 70年临床应用验证的安全性

技术局限

  • 水溶性差限制在透明配方中的应用
  • 游离酸对pH敏感,锌盐有粉体分散难题
  • 抗真菌谱对酵母菌效力较弱

研究方向

  • 纳米载体: 脂质体包裹提高生物利用度
  • 结构修饰: 开发PEG化衍生物改善配伍性
  • 菌群研究: 对皮肤微生态的精准调控机制

结论: 作为经典的功能性活性物,十一烯酸系统通过其独特的化学结构实现广谱抑菌。在配方技术创新推动下,正从传统药用品向日常护理产品拓展,其微生态调控价值值得深入探索(Exp Dermatol, 2021)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