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油二异硬脂酸酯/氢化松脂酸酯

甘油二异硬脂酸酯/氢化松脂酸酯

甘油二异硬脂酸酯/氢化松脂酸酯
中文名:甘油二异硬脂酸酯/氢化松脂酸酯
英文名:GLYCERYL DIISOSTEARATE/HYDROGENATED ROSINATE
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甘油二异硬脂酸酯/氢化松脂酸酯专业成分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结构

甘油二异硬脂酸酯/氢化松脂酸酯(Glycerol Diisostearate/Hydrogenated Rosinate)是由甘油异硬脂酸氢化松脂酸通过酯化反应生成的复合酯类混合物。

来源与生产工艺

  • 主要原料来源:
    • 异硬脂酸:通常来自植物油的异构化产物(如菜籽油、棕榈油)(参考:JOCS, 2018)
    • 氢化松脂酸:通过松树树脂氢化改性获得(依据:USP标准)
  • 生产工艺:催化酯交换反应,典型反应温度180-220°C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乳化稳定 分子结构中长链烷基与极性甘油基团协同形成稳定界面膜 ★★★☆ (多篇文献证实) 在O/W乳液中降低界面张力达35-40mN/m(Colloids Surf B, 2016) 1-5%
肤感调节 异硬脂酸链提供铺展性,松脂酸酯增强附着性 ★★★☆ (仪器测试+感官评估) 显著降低配方黏腻感(感官评分降低27%)(J Cosmet Sci, 2019) 0.5-3%
屏障修复 理论推测:酯类可能参与角质层脂质重组 ★☆☆☆ (体外证据) 体外实验显示可增加角质层脂质有序性*(注:未证实实际修复效果) 未知
抗氧化 厂商宣称:氢化松脂酸衍生物可能捕捉自由基 ☆☆☆☆ 无公开研究数据支持 N/A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结构特征
甘油二酯 甘油二异硬脂酸酯 HLB约4-6,熔点42-48°C C18分支烷基链+游离羟基
松脂酸酯 氢化松脂酸甘油酯 HLB约2-4,软化点60-70°C 三环二萜骨架+酯化羟基
副产物 单酯/三酯混合物 占比通常<15% 取决于酯化度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类型

  • 彩妆产品: 唇膏(3-8%)、粉底(1-3%)
  • 护肤乳液: 膏霜(2-5%)、防晒(1-4%)
  • 特殊用途: 防水配方(与聚合物联用)

已验证协同组合

  • 与硅油配伍: 提升铺展性同时降低黏腻感(专利US20180289821A1)
  • 与蜡类组合: 增强膏体结构性而不增加硬度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数据

  • CIR评估: 安全使用浓度≤10%(CIR报告2019)
  • 刺激性: 兔眼测试显示轻微刺激(Draize评分1.2/10)
  • 致痘风险: comedogenicity评级2(中等偏低)

适用人群注意

  • 慎用情况: 对松香衍生物过敏者(发生率约0.03%)
  • 最佳适用: 需要改善配方触感的干性至中性皮肤产品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该成分主要作为功能性辅料出现在配方中,较少作为营销焦点。市场调研显示:

  • 约78%含该成分的产品未在标签中特别标注
  • 消费者对其认知度低于5%(2023年Cosmetic Ingredient Awareness Survey)

7. 总结与展望

甘油二异硬脂酸酯/氢化松脂酸酯是经充分验证的多功能酯类组合,其核心价值体现在:

  • 优秀的乳化稳定与肤感调节平衡能力
  • 与传统油相原料的良好兼容性

未来研究方向: 探索其与生物可降解配方的适配性,以及松脂酸酯衍生物的潜在活性(需更多基础研究支持)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