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羟甲基)亚乙基硫脲

二(羟甲基)亚乙基硫脲

二(羟甲基)亚乙基硫脲
中文名:二(羟甲基)亚乙基硫脲
英文名:DIMETHYLOL ETHYLENE THIOUREA
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二(羟甲基)亚乙基硫脲 [Bis(hydroxymethyl)ethylthiourea] 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Bis(hydroxymethyl)ethylthiourea

化学系统命名

1-(2-Hydroxyethyl)-3,5-bis(hydroxymethyl)-2-imidazolidinethione

主要来源与生产

  • 合成来源:通过硫脲与甲醛在碱性条件下缩合反应合成
  • 工业制备涉及羟甲基化反应:乙基硫脲 + 2甲醛 → 二(羟甲基)亚乙基硫脲
  • 纯度标准:化妆品级要求 ≥98% (HPLC),重金属残留 ≤10ppm

主要应用领域

  • 个人护理品防腐剂(洗发水、护发素、乳液)
  • 工业水处理杀菌剂
  • 金属加工液防腐添加剂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核心作用机制

  • 甲醛缓释系统:在溶液中水解缓慢释放甲醛
  • 作用靶点:与微生物蛋白质的氨基/巯基交联,破坏酶功能
  • 最小抑菌浓度(MIC):细菌 50-100ppm,真菌 100-200ppm (依据:ISO 11930有效性测试)

宣称功效与科学证据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 起效浓度
广谱防腐 甲醛释放破坏微生物细胞膜与酶系统 ★★★★☆
(强实验室证据)
对革兰+/-菌、酵母菌、霉菌均有抑制效果 0.05-0.2%
配方稳定性保护 防止微生物降解有效成分 ★★★☆☆
(间接证据)
在pH 3-8范围内保持化学稳定性 0.05-0.15%
*头皮健康维护* 抑制马拉色菌的理论可能 ★☆☆☆☆
(推测性)
体外试验显示抗真菌活性 N/A

*注:"头皮健康维护"为厂商延伸宣称,缺乏临床验证*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特性类别 参数 数值/描述
基础物性 分子式 C6H12N2O2S
分子量 176.24 g/mol
外观 白色至淡黄色结晶粉末
溶解特性 水溶性 ≥50g/L (20°C)
油溶性 不溶于非极性溶剂
反应特性 pH稳定性 3.0-8.0 (最佳释放pH 5-7)
分解产物 甲醛 + 羟甲基乙基硫脲
反应性基团 N-羟甲基 (-CH2OH)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配方类型

  • 淋洗类产品(洗发水、沐浴露)
  • 水性乳液(pH 5-7体系)
  • 不适用:含胺类成分配方(易生成亚硝胺)

典型使用浓度

  • 防腐体系:0.05-0.2% (w/w)
  • 最高限量:0.5% (中国《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

增效协同组合

  • 苯氧乙醇+乙基己基甘油:扩大抗菌谱,降低甲醛释放量
  • 辛甘醇:增强抗真菌活性
  • 有机酸(苯甲酸/水杨酸):在低pH下增效

配伍禁忌

  • 伯胺/仲胺化合物:生成致癌性亚硝胺
  • 高浓度蛋白质:发生交联反应
  • 强还原剂(如亚硫酸盐):破坏活性结构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毒理学数据

  • LD50 (大鼠口服):1,200 mg/kg(中等毒性)
  • 皮肤刺激性:0.5%浓度下轻度刺激(兔模型)
  • 致敏率:1.5-3% (EU过敏监测数据)

监管状态

  • 中国:允许使用(限淋洗类产品)
  • 欧盟:限用浓度0.2% (需标注"含甲醛")
  • 日本:禁用(因亚硝胺生成风险)

适用人群警示

  • 禁忌:甲醛过敏者、婴幼儿产品、破损皮肤
  • 谨慎使用:敏感肌、哮喘患者、孕妇

风险评估要点

  • 甲醛释放量:0.1%浓度释放约23ppm甲醛 (依据:CIR 2011评估数据)
  • 亚硝胺杂质:必须监控<50ppb
  • 累积暴露风险:多产品组合需评估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当前市场地位

  • 逐渐被淘汰的防腐剂(2010年后使用量下降60%+)
  • 主要存在于低价位洗护产品
  • 全球市场份额:<2% (防腐剂类别)

消费者认知特点

  • 负面联想:与甲醛关联导致排斥心理
  • 知情需求:79%消费者要求明确标注"含甲醛释放体"
  • 安全疑虑:化妆品安全数据库EWG评分4-6(中等风险)

品牌沟通策略

  • 逐步替代方案:标注"无甲醛释放体"作为卖点
  • 争议应对:提供甲醛释放量检测报告
  • 透明化:主动公示防腐剂选择依据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价值总结

  • 优势:广谱高效、成本低廉、pH适应范围广
  • 局限:致敏风险、法规限制、消费者接受度低
  • 风险/收益比:在淋洗类产品中仍具应用合理性

替代技术进展

  • 新型防腐系统:辛酰羟肟酸+苯甲酸复配体系
  • 物理防腐技术:微银粒子、包装创新
  • 自防腐体系:高糖/醇基质配方

未来发展趋势

  • 2025年前可能退出欧盟市场(SCCS重新评估中)
  • 亚洲市场使用量将持续下降(替代品成本降低)
  • 保留工业应用价值(非个人护理领域)

专家建议

  • 配方师:优先选用苯甲醇/乙基己基甘油等更安全替代品
  • 制造商:加强亚硝胺杂质监控(每批次检测)
  • 消费者:避免用于驻留型产品及敏感部位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