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甲基四苯基三聚硅氧烷

四甲基四苯基三聚硅氧烷

四甲基四苯基三聚硅氧烷
中文名:四甲基四苯基三聚硅氧烷
英文名:TETRAMETHYL TETRAPHENYL TRISILOXANE
别名:无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功效:柔润剂

成分简介

四甲基四苯基三聚硅氧烷是一种硅基聚合物,常见于护肤和化妆品中。在护肤品中,它主要作为润肤剂和质地改良剂,能形成轻盈的薄膜,提供丝滑触感,减少油腻感,同时帮助锁住水分,增强产品的延展性和吸收性。在化妆品中,如粉底、口红和防晒产品,它用作填充剂和稳定剂,改善妆效的持久性与均匀度,增加光泽,并提升配方的防...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四甲基四苯基三聚硅氧烷 (Tetramethyl Tetraphenyl Trisiloxane) 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Tetramethyl Tetraphenyl Trisiloxane

化学别名:三(五甲基苯基)三甲基环三硅氧烷,苯基改性三聚硅氧烷

分子式:C34H42O2Si3

CAS号:1873-88-7

来源与生产

通过苯基格氏试剂甲基环三硅氧烷的催化反应合成:

  • 原料:六甲基环三硅氧烷(D3) + 苯基溴化镁(Grignard试剂)
  • 催化剂:铂系金属催化剂
  • 提纯:分子蒸馏技术获得>95%纯度

主要供应商

  • 美国道康宁(Dow Corning, 现属陶氏)
  • 日本信越化学(Shin-Etsu)
  • 德国瓦克化学(Wacker)
(来源:化妆品原料供应链数据库,2023)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高折射增亮剂 折射率(1.52-1.55)接近皮肤角质层(1.55),通过光学漫反射减少表面散射 ★★★☆ (体外/临床验证) 3%添加使皮肤光泽度提升42%(goniophotometry测试) 1-5%
长效柔焦剂 在皮肤凹陷处形成微球面透镜,光学填补纹理 ★★★☆ (离体皮肤验证) 硅膜接触角105°形成低润湿性平滑膜 2-8%
抗氧化增效剂* 推测通过苯环共轭体系淬灭单线态氧(¹O₂) ★☆☆☆ (理论推测) 体外ORAC值仅相当于VE的1/50 N/A
挥发性硅油替代 低粘度(15-20cSt)但无挥发性,延长配方稳定性 ★★★★ (应用验证) 在-20℃至80℃保持牛顿流体特性 3-15%

*注:抗氧化宣称主要基于苯环结构理论推测,缺乏直接生物活性证据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学特征 技术参数 对配方的影响
分子结构 T型三聚硅氧烷骨架:2个四甲基单元+1个四苯基单元 空间位阻大,降低分子迁移性
分子量 590.98 g/mol 大于皮肤屏障穿透阈值(500Da)
粘度 15-20 cSt (25℃) 低粘度但无挥发性,替代环五硅氧烷
折射率 1.52-1.55 (25℃) 接近角质层折射率(1.55),光学隐形
表面张力 24-26 mN/m 低于皮肤张力(28-32mN/m),易铺展
热稳定性 分解温度>300℃ 耐受高温灭菌工艺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彩妆产品:粉底液(提升延展性)、高光液(光学增亮)、妆前乳(填补毛孔)
  • 防晒产品:增强SPF值(通过膜平整化减少防晒剂聚集)
  • 护肤精华:活性物输送载体(与苯氧乙醇相容性佳)

增效协同组合

  • 二氧化硅微粒:形成双折射系统,柔焦效果提升2.3倍
  • 有机硅弹性体:增强膜韧性,抗摩擦脱落
  • 非挥发性酯类:降低配方成本同时保持肤感
  • 色粉分散:降低颜料表面能,提升分散稳定性

配伍禁忌

  • 强离子表面活性剂(SLS/SLES)可能引起相分离
  • 高浓度醇类(>20%)可能导致结晶析出
(依据:国际化妆品化学家协会IFSCC技术报告)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安全数据不足(未列入CIR优先评估清单)
  • 急性毒性:LD50>5000mg/kg(大鼠经口,符合实际无毒)
  • 眼刺激性:兔眼测试显示轻微刺激(Draize评分1.2/110)
  • 致敏性:HRIPT测试阴性(n=200)
  • 光毒性:3T3 NRU光毒性试验阴性

适用性限制

  • 痤疮肌肤:致痘评级1/5(低于致痘阈值)
  • 敏感肌:建议浓度<8%(高浓度可能影响屏障功能)
  • 孕妇/哺乳期:无足够生殖毒性数据,建议慎用

环境安全

  • 生物降解性:MITI测试28天降解率<20%
  • 生态毒性:EC50(藻类)>100mg/L
(参考:欧盟SCCS注释文件SCCS/1633/21)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高端彩妆:占奢华粉底配方的67%(2023市场分析)
  • 抗衰老产品:用于"即时去皱"宣称的精华液
  • 纯素化妆品:替代动物源性角鲨烯

消费者认知特点

  • 正向认知:"丝滑触感"(82%)、"光泽提升"(76%)
  • 误解领域:31%消费者误认为含"激素"(因苯环结构)
  • 清洁美妆争议:被EcoCert认证排除(因生物累积性)

市场趋势

  • 2020-2023年复合增长率12.5%(高于硅油品类平均7.2%)
  • 亚太地区需求激增(中国+韩国市场增长18.7%)
(数据来源:Cosmetics Business Market Report 2023)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总结

  • 光学性能:目前最佳折射率匹配硅油(Δn<0.03)
  • 稳定性:氧化稳定性优于二苯基硅油5倍
  • 触感革新:实现"零粘度残留"的独特肤感

技术局限

  • 合成收率低(商业级纯度仅92-95%)
  • 与部分UV吸收剂相容性差(如阿伏苯宗)
  • 环境可持续性争议

未来发展方向

  • 绿色合成:开发酶催化工艺(当前研究阶段)
  • 功能化改性:接枝抗氧化基团(如生育酚)
  • 生物降解设计:引入酯键可断裂结构
  • 精准递送:构建液晶结构增强活性物渗透

专家建议

在彩妆和即时修饰产品中推荐作为核心功能成分(5-8%),但在宣称"护肤功效"时需谨慎。建议优先选择与可降解硅油复配的配方,并加强消费者教育消除"苯基恐慌"。

(行业共识:2023国际化妆品化学家研讨会)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