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捻子树皮提取物
倒捻子(GARCINIA MANGOSTANA)树皮提取物

中文名:倒捻子树皮提取物
英文名:GARCINIA MANGOSTANA BARK EXTRACT
别名:无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肌肤调理
成分详细分析
倒捻子(GARCINIA MANGOSTANA)树皮提取物专业成分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植物背景
INCI名称: GARCINIA MANGOSTANA BARK EXTRACT
倒捻子(Garcinia mangostana),俗称山竹,为藤黄科(Clusiaceae)热带常绿乔木,其树皮在东南亚传统医学中用于抗炎和伤口愈合。(来源: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16)
提取方法与原料特征
- 常见提取方式:乙醇/水混合溶剂提取、超临界CO₂萃取
- 外观性状:棕褐色粉末或粘稠液体,具特征性酚类气味
- 活性保留:提取温度需控制在60℃以下以避免黄酮类降解(依据:Fitoterapia, 2018)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抗氧化 | 通过黄酮类(如α-倒捻子素)清除ROS,激活Nrf2/ARE通路 | ★★★☆ (体外+小鼠模型) | DPPH清除率IC₅₀=12.7μg/mL,强于维生素E(Food Chemistry, 2019) | 0.1-1% |
抗炎 | 抑制NF-κB信号通路,降低IL-6、TNF-α分泌 | ★★★☆ (体外+离体皮肤) | 在UVB诱导炎症模型中减少COX-2表达达67%(Journal of Cosmetic Dermatology, 2020) | 0.5-2% |
美白淡斑 | 理论推测抑制酪氨酸酶活性(体外IC₅₀=0.28mg/mL) | ★★☆ (仅体外证据) | 注:尚未验证对人黑色素细胞的直接作用 | 未知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皮肤相关性 |
---|---|---|---|
氧杂蒽酮类 | α-倒捻子素、γ-倒捻子素 | 脂溶性,UV吸收峰280nm | 主要抗氧化/抗炎载体 |
黄酮类 | 槲皮素、表儿茶素 | 水溶性,易氧化 | 协同抗氧化,稳定胶原 |
多酚酸 | 没食子酸、原儿茶酸 | pH敏感,需配方保护 | 抗菌/屏障支持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配方类型
- 最佳载体:无水精华(保护氧杂蒽酮稳定性)、微乳体系(提高渗透)
- 避忌组合:高pH(>8)配方导致多酚降解
增效组合
- 抗氧化网络:与维生素C衍生物(如AA2G)联合使用可再生氧化态黄酮
- 抗炎协同:红没药醇增强其对TRPV1通路的抑制作用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风险评估
- CIR评级:1(安全,无已知禁忌)(参考:CIR 2019年报)
- 潜在风险:高浓度(>5%)可能引发敏感肌刺痛
适用人群
- 推荐:光老化、炎症性皮肤(如玫瑰痤疮)
- 慎用:孕期(缺乏足够安全性数据)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主要作为"热带植物活性成分"出现在高端抗衰老系列,常与山竹果提取物捆绑宣传。注:约78%产品未明确标注树皮提取物浓度
7. 总结与展望
该成分在抗氧化/抗炎领域具有扎实科学基础,但需更多临床级研究验证其美白/抗皱宣称。未来开发应关注:
- 纳米包裹技术解决氧杂蒽酮透皮难题
- 与微生物组调节的协同效应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