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氨酸谷氨酸盐

丙氨酸谷氨酸盐

丙氨酸谷氨酸盐
中文名:丙氨酸谷氨酸盐
英文名:ALANINE GLUTAMATE
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丙氨酸谷氨酸盐专业成分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结构

INCI名称: Alanine Glutamate (丙氨酸谷氨酸盐)

化学结构: 由丙氨酸(非极性氨基酸)与谷氨酸(酸性氨基酸)通过盐键结合形成的两性离子化合物。

来源与制备

  • 天然来源: 微量存在于海藻及微生物代谢产物中 (参考:Journal of Applied Phycology, 2018)
  • 合成方法: 主要通过丙氨酸与谷氨酸的酸碱中和反应制备,纯度≥98% (依据:化妆品原料技术规范)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保湿强化 调节角质层NMF(天然保湿因子)合成,促进丝聚蛋白降解产物释放 ★★★☆ (体外+离体皮肤模型) 0.5%浓度下显著提升角质层含水量(+18%)(依据:Journal of Dermatological Science, 2020) 0.2-1.0%
屏障修复 激活角质形成细胞中PPARγ通路,促进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表达 ★★☆ (体外研究) 注:机制研究仅见于3D表皮模型,需进一步人体验证 ≥0.3%
抗氧化协同 可能通过谷氨酸残基螯合金属离子,减少ROS生成 ★☆ (理论推测) *厂商宣称:与VC联用可提升稳定性,但缺乏公开数据支持* N/A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氨基酸衍生物 丙氨酸谷氨酸二钠盐 水溶性(25℃时溶解度>50g/100mL),pH 6.0-7.5(1%溶液)
关键活性基团 α-氨基、羧酸根 可参与角质层蛋白交联,分子量191.14 Da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场景

  • 保湿类产品: 与透明质酸、神经酰胺复配(协同提升NMF)
  • 敏感肌修复: 搭配红没药醇、泛醇使用(参考:临床皮肤科杂志, 2021)

配伍禁忌

  • 避免与高浓度阳离子表活(如CTAC)直接混合,可能产生沉淀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毒理学数据

  • CIR评估: 1%以下浓度无刺激性(兔眼实验)(来源:CIR 2022年度报告)
  • 人体测试: 0.8%浓度连续28天使用无显著不良反应

适用人群

  • 推荐: 干性至混合性肌肤
  • 慎用: 急性皮炎发作期(理论可能影响创面愈合)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主要作为"第二代氨基酸保湿剂"概念推广,2023年全球应用产品增长37%(数据:Euromonitor)

*营销焦点*: 常强调"生物相容性优于传统多元醇"等话术,但需注意部分宣称缺乏直接比较数据

7. 总结与展望

优势: 确证的保湿机理、良好的配方兼容性

局限: 屏障修复功效需更多临床验证,抗氧化协同效应存疑

研究方向: 探索其在特应性皮炎辅助治疗中的潜在价值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