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氨酸/组氨酸/赖氨酸多肽铜盐酸盐

丙氨酸/组氨酸/赖氨酸多肽铜盐酸盐

丙氨酸/组氨酸/赖氨酸多肽铜盐酸盐
中文名:丙氨酸/组氨酸/赖氨酸多肽铜盐酸盐
英文名:ALANINE/HISTIDINE/LYSINE POLYPEPTIDE COPPER HCL
别名: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肌肤调理

成分详细分析

丙氨酸/组氨酸/赖氨酸多肽铜盐酸盐专业成分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分类

INCI名称: Alanine/Histidine/Lysine Polypeptide Copper Hydrochloride

化学分类: 铜肽复合物(Copper Peptide Complex),属于生物活性多肽衍生物

来源与制备

  • 天然来源: 铜肽在人体组织中天然存在(如血浆、脑脊液),但本成分通过实验室合成制备
  • 合成方法: 通过固相肽合成(SPPS)连接丙氨酸、组氨酸和赖氨酸,再与氯化铜配位形成稳定复合物 (参考:Journal of Peptide Science, 2018)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 起效浓度范围
伤口修复与组织再生 激活金属蛋白酶(MMP-2/MMP-9)促进ECM重塑,上调TGF-β信号通路 强(人体临床试验) 在烧伤治疗中显示显著加速上皮化 (依据:Wound Repair Regen. 2007) 0.1-1 ppm
胶原蛋白与弹性蛋白合成 铜离子作为LOX酶的辅因子促进胶原交联,刺激成纤维细胞增殖 中等(体外+动物模型) 离体皮肤实验显示I型胶原增加37% (参考:Exp Dermatol. 2016) 1-10 ppm
抗氧化保护 理论上可催化SOD活性,但实际皮肤渗透性受限 弱(体外推测) *注:此机制基于铜离子特性,缺乏该特定复合物的直接证据 N/A
详细作用机制与证据:

铜肽复合物的核心活性源于其铜离子缓释系统:组氨酸残基通过咪唑环与Cu²⁺形成稳定配位键,在皮肤pH环境下逐步释放生物可利用铜。临床研究显示,其促修复效果比游离铜离子高8-10倍,且无细胞毒性 (依据:J Invest Dermatol. 2015)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功能角色
氨基酸残基 L-丙氨酸(Ala)
L-组氨酸(His)
L-赖氨酸(Lys)
分子量:89-146 Da
等电点:pH 6.0-9.5
提供铜离子结合位点(His),增强皮肤亲和性(Lys)
铜配合物 Cu²⁺-咪唑环复合物 稳定常数:logK≈10.6
解离pH:5.5-7.2
控制铜离子释放速率,避免氧化应激
盐酸盐 Cl⁻ 增强水溶性(>50mg/mL) 配方稳定性调节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配方类型

  • 最佳载体: 水基精华(pH 5.5-6.5)、凝胶制剂
  • 避免配伍: 高浓度EDTA、强还原剂(如维生素C)

已验证协同成分

  • 透明质酸: 提升皮肤水合度,促进铜肽渗透 (依据:Clin Cosmet Investig Dermatol. 2020)
  • 神经酰胺: 联合使用可增强屏障修复效果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权威评估

  • CIR评级: 安全(1%以下浓度)(参考:CIR 2016 Final Report)
  • 潜在风险: 铜过敏者禁用(发生率<0.02%)

适用人群

  • 优先推荐: 老化皮肤、术后修复、痤疮疤痕
  • 谨慎使用: 玫瑰痤疮(可能加重血管反应)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该成分在专业医学护肤品中占比12.7%(2023数据),主要定位:

  • 高端抗衰线: 常与生长因子复配,价格区间¥800-1500/30ml
  • 消费者误区: 常被误认为"蓝铜胜肽",实际结构差异显著

7. 总结与展望

科学共识: 作为经临床验证的修复活性物,其在创伤愈合领域地位明确,但抗老应用仍需更多长期人体试验。

未来方向: 纳米载体技术可能解决透皮吸收瓶颈,新型铜肽序列(如GHK-Cu类似物)正在开发中。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