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二醇

丙二醇

丙二醇
中文名:丙二醇
英文名:PROPYLENE GLYCOL
别名:
安全性: 3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溶剂, 黏度控制, 保湿

成分详细分析

丙二醇 (Propylene Glycol) 专业成分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 INCI名称: Propylene Glycol (丙二醇)
  • CAS号: 57-55-6
  • 化学式: C3H8O2
  • IUPAC名称: 1,2-丙二醇

来源与生产

丙二醇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工业化生产:

  • 石油衍生法: 环氧丙烷的水解反应 (当前主流生产工艺)
  • 生物发酵法: 从可再生资源(如玉米糖)通过微生物发酵制备 (环保替代方案,但成本较高)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主要功效与科学依据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 起效浓度范围
保湿剂 通过氢键与水分子结合,降低水分蒸发速率;增强角质层水合作用 (多项临床研究证实) 5%浓度即可显著改善皮肤水合状态 (J Cosmet Sci, 2002) 1-15%
溶剂与载体 增强其他活性成分的皮肤渗透性,特别是亲水性化合物 (药典收录的常用溶剂) 可提高5-氟尿嘧啶等药物透皮吸收率30-50% (Int J Pharm, 2015) 5-20%
抗微生物辅助 降低水活度,间接抑制微生物生长 中等 (需配合防腐体系) 40%以上浓度才显示明显抑菌效果 (CIR评估报告) ≥40%
抗衰老功效 通过保湿作用间接改善细纹外观 (无直接证据) *厂商宣称,缺乏机制研究*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二元醇 1,2-丙二醇
  • 分子量: 76.09 g/mol
  • 沸点: 188.2°C
  • 溶解度: 与水、乙醇、氯仿完全混溶
  • log P: -0.92 (强亲水性)
光学异构体 D-型与L-型
  • 工业品通常为外消旋混合物
  • 生物活性无显著差异 (皮肤应用场景)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常见应用类型

  • 溶剂体系: 水剂、凝胶、精华液 (5-15%)
  • 乳化体系: 乳液、面霜 (3-8%)
  • 特殊用途: 透皮给药系统 (高达30%)

典型协同成分

  • 保湿协同: 甘油、透明质酸、尿素
  • 渗透促进: 氮酮、油酸 (提升脂溶性成分渗透)
  • 防腐增效: 苯氧乙醇、对羟基苯甲酸酯类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估: 浓度≤50%安全 (2012011年最终报告)
  • 致敏率: 0.8-3.5% (斑贴试验数据)
  • 主要风险: 高浓度可能引起刺激性接触性皮炎

适用人群建议

  • 推荐: 正常至干性皮肤
  • 谨慎使用: 敏感性皮肤、湿疹患者
  • 避免使用: 已知丙二醇过敏者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现状

  • 使用频率: 约68%化妆品含丙二醇 (2022年市场分析)
  • 价格区间: 低至中端产品主流溶剂

消费者认知误区

  • "天然"与"合成"之争: 生物发酵法丙二醇化学结构与石油衍生完全相同
  • 过度担忧毒性: 与乙二醇混淆,实际毒性低100倍

7. 总结与展望

丙二醇作为多功能化妆品基础成分,其保湿和溶剂功能已得到充分验证。未来研究方向包括:

  • 生物基丙二醇的生产成本优化
  • 精准控制透皮促进作用的浓度阈值
  • 降低敏感肌刺激性的配方改良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