柠檬酸二铵
柠檬酸二铵

中文名:柠檬酸二铵
英文名:DIAMMONIUM CITRATE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柠檬酸二铵 (Ammonium Citrate Dibasic) 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柠檬酸二铵 (Ammonium Citrate Dibasic)
化学结构
C6H14N2O7 · 分子量:226.19 g/mol
结构式:(NH4)2HC6H5O7
来源与制备
通过柠檬酸与氨水的酸碱中和反应制备:
- 主要原料:食品级柠檬酸(通常源自黑曲霉发酵的碳水化合物)与试剂级氨水
- 反应式:H3C6H5O7 + 2NH4OH → (NH4)2HC6H5O7 + 2H2O
- 纯化工艺:结晶纯化或喷雾干燥
(来源:Furia, T.E. (Ed.). (1972). CRC Handbook of Food Additives. 2nd ed. Cleveland: CRC Press)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pH调节与缓冲 | 解离产生柠檬酸根离子与铵离子,中和碱性物质,维持配方pH在3.5-6.5的皮肤生理范围 | ★★★★☆ (充分证实) | 有效维持产品稳定性及皮肤微酸性屏障功能 | 0.1-1.0% |
角质软化 | 铵离子通过渗透压作用松动角蛋白二硫键,促进角质层水合 | ★★★☆☆ (体外/离体证实) | 离体皮肤模型显示增加30%角质层含水量 | 0.5-3.0% |
螯合增效 | 柠檬酸根离子络合Ca2+/Mg2+,削弱角质细胞桥粒连接 | ★★★☆☆ (机制明确) | 与尿素协同可增强脱屑效果 | ≥0.3% |
美白淡斑 | 理论推测: 弱酸性环境可能抑制酪氨酸酶活性 | ★☆☆☆☆ (推测性) | 注:缺乏直接抑制酪氨酸酶的数据支持 | N/A |
关键机制详述
在皮肤环境中解离为柠檬酸根离子和铵离子:
- NH4+:通过渗透作用促进角质层水合,软化角质层
- C6H5O73-:螯合金属离子,影响角质细胞脱落过程
(依据: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04; 55(1):65-76)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配方意义 |
---|---|---|---|
有机铵盐 | 柠檬酸二铵 | 白色结晶粉末 · 易溶于水(1g/0.4mL) · pKa=5.4 | 水溶性缓冲剂 · 优于柠檬酸三铵的溶解性 |
解离产物 | 铵离子(NH4+) | 水合半径小(≈1.48Å) · 弱碱性 | 角质软化剂 · 调节渗透压 |
有机阴离子 | 柠檬酸根(C6H5O73-) | 三羧酸结构 · 螯合常数(Ca2+:logK=4.0) | 金属螯合剂 · 稳定抗氧化剂 |
关键化学特性
- pH缓冲能力:有效缓冲范围pH 3.0-6.2 (pKa3=5.4)
- 热稳定性:分解温度>150°C (配方加工安全)
- 配伍禁忌:遇强氧化剂释放氨气 · 与高浓度铝盐产生沉淀
(参考:Handbook of Cosmet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4th ed., 2014)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pH调节体系:洁面乳/洗发水(中和皂基碱性)
- 增效载体:果酸/水杨酸产品(维持低pH环境)
- 辅助功能成分:身体乳/足部护理(角质软化)
典型协同组合
协同成分 | 作用机制 | 效果提升 |
---|---|---|
α-羟基酸(AHA) | 维持低pH环境增强解离 | 果酸渗透率+25% |
尿素 | 双途径角质溶解 | 角质软化效果协同倍增 |
抗氧化剂(VC/VE) | 螯合金属离子减少氧化 | 产品保质期延长30% |
表面活性剂 | 降低体系硬度影响 | 改善泡沫稳定性 |
(依据: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11; 33(3):244-251)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结论
- CIR评级:安全 (作为pH调节剂使用浓度≤2%) (参考:CIR Final Report, 2006)
- 致敏性:极低 (EC3>50%,无皮肤致敏报告)
- 系统毒性:LD50>5000mg/kg (经口,大鼠)
使用注意事项
- 适用pH范围:3.0-6.5 (强酸性环境释放氨气)
- 敏感肌测试:高浓度(>3%)可能引起刺痛
- 屏障受损皮肤:避免与强效去角质成分联用
- 眼周产品禁用:可能刺激黏膜组织
法规状态
- 中国《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允许使用
- EU CosIng:列于附录Ⅲ/Ⅵ (浓度限制)
- FDA:21CFR184.1140 (食品级标准适用)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应用现状
- 主流定位:配方技术型成分 (非明星活性物)
- 宣称策略:多作为"pH平衡"、"温和调理"的支撑点
- 高端应用:微生态护肤品 (维持酸性菌群环境)
消费者认知分析
- 认知度:低 (仅8%消费者识别其功能) (来源:2023 Cosmetic Ingredient Awareness Survey)
- 常见误解:与柠檬酸混淆 · 误认具强效去角质功能
- 营销话术风险:"天然来源美白因子" - 无充分证据支持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价值总结
- 基础功能:高效的pH缓冲剂与螯合剂
- 次级功效:温和角质软化辅助成分
- 配方优势:水溶性佳 · 热稳定性好 · 配伍性强
局限性
- 单独使用功效有限 · 氨味释放风险 · 高浓度刺激性
研究前沿
- 微生态调控:酸性环境维持皮肤益生菌群 (体外研究阶段)
- 药物递送系统:利用铵离子增强透皮吸收 (初步动物实验)
- 绿色化学合成:生物法制备工艺开发
(注:标注灰色的研究方向尚处早期阶段)
应用展望
作为多功能配方基石,在敏感肌适用酸类产品、微生态平衡配方及可持续化妆品开发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技术价值,但需警惕过度功效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