柠檬酸单钠

柠檬酸单钠

柠檬酸单钠
中文名:柠檬酸单钠
英文名:MONOSODIUM CITRATE
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酸碱调节

成分详细分析

柠檬酸单钠 (Sodium Citrate) 专业成分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Sodium Citrate

化学特性

  • 分子式: Na3C6H5O7
  • 分子量: 258.06 g/mol
  • CAS号: 68-04-2
  • 形态: 白色结晶粉末或颗粒
  • 溶解度: 易溶于水(~620 g/L at 20°C),不溶于乙醇

来源与制备

主要通过柠檬酸(从柑橘类水果或黑曲霉发酵提取)与碳酸钠/氢氧化钠中和反应制得:

C6H8O7 + 3NaOH → Na3C6H5O7 + 3H2O

化妆品级原料需经重结晶纯化,符合USP/NF、FCC欧盟化妆品法规(EC) No 1223/2009标准 (来源:FDA GRAS物质数据库)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pH缓冲调节 通过柠檬酸根/柠檬酸缓冲对维持配方pH在生理范围(4.5-6.5),减少高/低pH对皮肤屏障的破坏 ★★★★☆ (机制明确,广泛验证) 0.1-1%浓度可将清洁剂pH从9.5降至5.5,降低表面活性剂诱导的刺激性 (J. Soc. Cosmet. Chem, 2001) 0.1-3%
螯合作用 三羧酸结构螯合Ca2+/Mg2+等金属离子,防止其催化脂质过氧化及沉淀活性成分 ★★★★☆ (体外实验充分证实) log K稳定常数=3.5(Ca2+),有效抑制金属离子引发的VC降解 (Int. J. Cosmet. Sci, 2015) 0.05-0.5%
促渗透作用 可能通过改变角质层离子环境松动角蛋白结构,增强亲水性成分渗透 ★★☆☆☆ (体外模型证据) 离体皮肤实验显示可增加烟酰胺渗透率1.8倍(与pH协同作用)(Preliminary in vitro data) ≥0.5%
抗氧化增效 宣称通过螯合作用间接增强VE/VC等抗氧化剂稳定性 ★★★☆☆ (间接机制支持) 配方实验证实可延长VC溶液半衰期2.3倍 (Cosmetics, 2020) 0.1-0.3%

注:"抗氧化增效"为间接机制,非直接清除自由基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化学结构特性 理化性质 功能相关性
柠檬酸根离子
(Citrate3-)
三羧酸阴离子,具4个配位氧原子 pKa1=3.13, pKa2=4.76, pKa3=6.40
缓冲范围:pH 2.1-7.4
pH缓冲核心基团,有效缓冲范围覆盖化妆品常用pH
钠离子
(Na+)
单价阳离子 水合半径≈3.6Å,强水溶性 维持离子强度,影响配方流变特性
结晶水
(Hydration water)
二水合物形式(Na3C6H5O7·2H2O) 含水量≈12.5%,加热至150°C脱水 影响原料储存稳定性及溶解速率

关键化学行为

  • pH依赖性解离: 在皮肤生理pH(5.5)下主要存在形式为HCit2-,保留螯合能力
  • 金属螯合选择性: 结合强度:Fe3+>Al3+>Cu2+>Ca2+>Mg2+ (J. Coord. Chem, 2008)
  • 离子强度影响: 高浓度(>1%)可能降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CMC值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应用类型

  • 清洁类: 洁面乳/沐浴露(调节pH减少刺激)
  • 功效精华: VC衍生物/肽类产品(螯合金属离子稳定活性物)
  • 乳液/霜剂: O/W乳化体系(维持水相pH稳定性)
  • 护发产品: 染发剂/烫发剂(缓冲碱性制剂)

协同增效组合

  • + 抗氧化剂(VC/VE): 螯合金属离子降低氧化降解率 (协同指数:2.1-3.4倍稳定性提升)
  • + 表面活性剂(SLES/CAPB): 降低高pH值导致的角质层蛋白变性 (临床评估刺激性降低37%)
  • + 羟基酸(甘醇酸/乳酸): 组成复合缓冲体系维持低pH稳定性
  • + EDTA二钠: 拓宽螯合金属离子范围(尤其Fe3+

配方注意事项

  • 避免与高浓度Ca2+原料(如海盐提取物)直接混合,可能形成沉淀
  • 在含阳离子聚合物体系中可能降低粘度,建议添加顺序靠后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 安全(最高等级)(CIR Final Report, 2019)
  • 致敏性: 极低(MMS试验阴性,临床致敏率<0.1%)
  • 眼刺激性: 浓度≤10%时无可测刺激性 (OECD TG 437)
  • 系统毒性: LD50(大鼠口服)>5,000 mg/kg

适用人群与禁忌

  • 适用: 敏感性肌肤(推荐浓度0.1-0.5%)、痤疮肌肤(pH调节辅助抗菌)
  • 慎用: 严重屏障受损皮肤(高浓度可能影响角质层离子平衡)
  • 使用建议: 避免与强酸性产品(pH<2.5)即刻叠用,防止局部pH骤变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现状

  • 定位: 基础功能性成分(非明星活性物)
  • 价格区间: 低-中($5-15/kg,化妆品级)
  • 宣称焦点: “温和配方”、“成分稳定”、“pH平衡”

消费者认知分析

  • 认知度: 较低(仅8%消费者主动识别其功能)(2023年消费者成分调研)
  • 常见误解: 与柠檬酸混淆,误认为具强去角质功能
  • 营销趋势: 在“纯净美妆”概念中作为EDTA替代品被推广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价值总结

  • 不可替代的缓冲剂: 在生理pH范围具有优异缓冲能力
  • 成本效益比高: 低浓度(0.1-0.5%)实现配方稳定化
  • 安全性卓越: 广泛适用于各类肤质和产品

研究缺口与趋势

  • 机制深化: 需进一步研究其在皮肤微生态调节中的作用 (初步证据显示影响金属依赖性细菌酶活性)
  • 新型应用: 在微胶囊化技术中作为离子交联剂的潜力
  • 可持续性: 生物发酵法制备的碳足迹评估(vs 矿物中和法)

发展前景

作为配方基石成分,其在稳定高活性配方(如多肽/核酸递送系统)中的应用将扩大。随着“稳定化配方”消费需求增长,其市场可见度可能提升,但需加强消费者教育以区分其与柠檬酸的功能差异。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