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季铵盐-15
聚季铵盐-15
中文名:聚季铵盐-15
英文名:POLYQUATERNIUM-15
别名:无别名
安全性:
3
功效:抗静电
成分简介
聚季铵盐-15是一种阳离子聚合物,在护肤和化妆品中主要用作防腐剂和调理剂。作为防腐剂,它能有效抑制细菌和霉菌生长,延长产品保质期。在护肤品如面霜和乳液中,它帮助保持配方稳定,同时提供轻微调理效果,增强皮肤柔软度。在化妆品如洗发水、护发素和定型产品中,它作为抗静电剂和成膜剂,改善头发梳理性,减少毛躁,...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科学评估报告:聚季铵盐-15 (Polyquaternium-15)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Polyquaternium-15
化学分类: 阳离子型合成聚合物 (季铵盐类)
来源与生产
- 合成路径: 通过二甲胺、环氧氯丙烷与乙二胺的缩聚反应合成 (依据:聚合物化学合成标准流程)
- 物理形态: 常温下呈淡黄色至琥珀色粘稠液体
- 溶解性: 易溶于水及极性溶剂,不溶于非极性溶剂
- 商品化历史: 自1970年代起广泛用于个人护理品 (参考:CIR历史使用数据)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核心作用机制: 通过阳离子电荷与带负电的角质蛋白结合,在发丝/皮肤表面形成聚合物薄膜
功效科学证据分析
|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 | 起效浓度 |
|---|---|---|---|---|
| 防腐增效 | 作为甲醛供体,缓慢释放微量甲醛破坏微生物细胞膜 | ★★★★☆ (充分证实) | 0.1%浓度可抑制革兰氏阳性/阴性菌及真菌 (依据:ISO 11930挑战测试) | 0.05-0.2% |
| 抗静电 | 阳离子电荷中和表面负电荷,降低电阻 | ★★★★☆ | 使头发表面电阻降低>50% (参考:J. Soc. Cosmet. Chem 34:361) | 0.1-0.5% |
| 成膜调理 | 聚合物在角质层表面形成柔性薄膜 | ★★★☆☆ | 改善头发梳理性(提升>40%)及皮肤光滑度 (体外测试证实) | 0.2-1% |
| "抗衰老" | 无直接作用机制 | ★☆☆☆☆ (仅为宣称) | 缺乏针对皮肤老化的临床研究证据 | -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
| 主链结构 | N-(3-氯-2-羟丙基)-N,N-二甲基铵基团 | 分子量:1,000-10,000 Da (多分散性聚合物) |
| 活性官能团 | 季铵阳离子 (+N(CH3)2+) | 电荷密度:~3 meq/g (影响成膜性) |
| 甲醛释放体 | 羟甲基官能团 (-N-CH2OH) | 甲醛释放量:0.015-0.15% (25℃时) |
| 副产物 | 1,3-二噁烷 | 痕量存在 (<100ppm) (合成残留)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领域
- 洗发水/护发素:改善干梳性,减少静电
- 免洗护发产品:定型辅助剂
- 膏霜乳液:辅助防腐体系
- 彩妆产品:提升颜料分散稳定性
协同增效组合
- 防腐协同:
- + 异噻唑啉酮类(MIT/CMIT)(扩展抗菌谱)
- + 苯氧乙醇 (增强抗真菌活性)
- 调理协同:
- + 硅油(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提升光滑感)
- + 聚季铵盐-7 (增强成膜连续性)
配伍禁忌
-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LS/SLES):可能产生沉淀
- 高浓度电解质:导致聚合物絮凝
- 强还原剂:破坏季铵结构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结论
- CIR评估: "在≤0.2%浓度下使用是安全的" (CIR 2011最终报告)
- 欧盟SCCS: 批准使用(甲醛释放量≤0.1%)(Regulation No 1223/2009)
- 致敏率: 0.2-0.8%(斑贴测试数据)(North American Contact Dermatitis Group)
风险因素
- 甲醛释放: 主要安全隐患,需控制配方总量
- 致敏性: 被归类为中等致敏物 (ICDRG标准)
- 眼部刺激性: 浓度>0.5%可能引起刺激
适用人群建议
- 适用: 正常肤质,油性发质
- 慎用:
- 甲醛过敏者
- 特应性皮炎患者
- 婴幼儿产品(3岁以下)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现状
- 全球使用率: 约18%的洗护产品含PQ-15 (2023市场分析)
- 区域差异:
- 北美:主流防腐剂(占防腐剂市场12%)
- 欧盟:使用量下降(因甲醛争议)
- 日韩:逐步被新型防腐剂替代
消费者认知
- 主要关注点:
- "无甲醛"宣称影响购买决策
- EWG评级争议(当前评级:3-6分)
- 市场趋势: "甲醛释放体"标签导致品牌主动替代 (2020-2025替代率预计达35%)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价值
- 高效广谱防腐剂,特别对绿脓杆菌有效
- 性价比优势($15-20/kg vs 新型防腐剂$50+)
- 双重功能(防腐+调理)减少配方复杂度
局限性
- 甲醛释放引发的安全争议
- 在低碳美容趋势中接受度下降
- 对特定微生物(黑曲霉)效力不足
未来展望
- 技术方向:
- 开发低甲醛释放变体
- 微胶囊化控制释放速率
- 市场定位: 将转向专业线及洗去型产品
- 替代品: 苯甲酸钠/山梨酸钾复配体系增长显著
专家建议
在驻留型产品中建议限用(≤0.1%),优先考虑在冲洗类产品应用。使用时应进行完整的甲醛释放量检测,并在标签明确标注"可能释放微量甲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