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花籽油酰基两性基乙酸钠
葵花籽油酰基两性基乙酸钠

中文名:葵花籽油酰基两性基乙酸钠
英文名:SODIUM SUNFLOWERSEEDAMPHOACETATE
别名:无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葵花籽油酰基两性基乙酸钠 (Sodium Sunfloweramphoacetate) 科学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Sodium Sunfloweramphoacetate (国际化妆品原料命名)
化学类别
两性表面活性剂(甜菜碱型衍生物)
来源与制备
通过以下工艺合成:
- 原料来源:向日葵籽油(Helianthus annuus)经水解/酯交换获得脂肪酸
- 酰胺化反应:脂肪酸与氨基乙基甘氨酸缩合形成酰胺键
- 季铵化反应:与氯乙酸钠反应引入羧甲基基团
- 纯化:最终产物经中和、脱盐、干燥处理(参考:J. Surfact Deterg 2018;21(1):5-17)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 |
---|---|---|---|---|
温和清洁 | 降低表面张力(≈30mN/m),胶束临界浓度(CMC≈0.1mM)高于SLS,减少角质层脂质溶出 | ★★★★☆ (强体外/临床) |
经皮水分流失(TEWL)值比SLS低58%(Int J Cosmet Sci 2016;38:225) | 1-10% |
发泡稳定 | 分子内正负电荷形成"假双子"结构,增强液膜弹性 | ★★★☆☆ (强体外证据) |
泡沫体积比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高15-20%(Colloids Surf A 2019;577:306) | 3-8% |
调理抗静电 | 阳离子基团吸附带负电荷角蛋白,降低摩擦系数(µ≈0.2) | ★★★☆☆ (体外/半头模) |
梳理性提升40% vs. 阴离子表活(J Cosmet Sci 2015;66:1) | 2-7% |
抗氧化增效 注:间接作用 |
葵花籽油衍生物含生育酚(≈50ppm),增强抗氧化剂渗透 | ★★☆☆☆ (理论推测) |
离体皮肤模型显示VE渗透量增加22%(厂商数据需验证) | N/A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功能意义 |
---|---|---|---|
主活性物 | N-(2-羧乙基)-N-(葵花籽油酰基)甘氨酸钠 | 分子量≈450g/mol HLB值≈14 |
两性离子特性:pH>4时显阴离子性,pH<4时显阳离子性 |
脂肪酸组成 |
|
碘值≈120g I₂/100g | 不饱和链增强低温溶解性,降低凝固点(-5℃) |
微量组分 |
|
过氧化值<5 meq/kg | 需控制氧化产物防止刺激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洁面产品:婴儿洗发水(3-8%),敏感肌洁面乳(4-12%)
- 沐浴露:与阴离子表活复配降低刺激(比例1:1~1:3)
- 发用调理剂:护发素(1-5%),改善湿梳性
增效复配体系
- 阴离子表活协同:与月桂醇聚醚硫酸酯钠(SLES)复配降低刺激达40%(Dermatitis 2018;29:286)
- 阳离子聚合物:与聚季铵盐-10形成电中和复合物,提升沉积率
- 油脂增效:葵花籽油(1-3%)增强脂质补充效果
配方注意要点
- pH适应范围宽(4-9),但避免pH<3.5以防析出
- 钙离子耐受度≈200ppm,硬水地区需螯合增效
- 电解质量>5%可能降低粘度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1(安全)(CIR 2019最终报告)
- 眼刺激性:兔眼试验得分2.3/110(微刺激)
- 致敏率:HRIPT测试阳性率<0.5%
适用人群
- 推荐:敏感性皮肤,湿疹倾向皮肤(经表皮失水率降低32%)(Clin Exp Dermatol 2020;45:476)
- 谨慎使用:严重屏障受损皮肤(需配合修复脂质)
- 禁用:对葵花籽过敏者(交叉反应率≈0.3%)
使用限制
- 中国法规:驻留型产品限量5%,冲洗型不限
- 欧盟:无限制要求(SCCS/1631/21)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高端婴童护理:占天然表活市场份额28%(Euromonitor 2023)
- Clean Beauty认证:符合ECOCERT有机标准(需>95%天然碳指数)
- 纯素认证:获Vegan Society认证比例达76%
消费者认知特点
- 正向认知:"植物来源"(78%),"温和"(65%),"环保"(52%)
- 认知误区:"完全天然"(实际为半合成)、"无需冲洗"(仍需彻底冲洗)
- 绿色溢价:价格比SLES高2-3倍,接受度逐年提升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优势
- 卓越温和性:角膜蛋白变性率仅SLES的1/5,适合敏感肌
- 环境友好:28天生物降解率>98%
- 配伍灵活:兼容阴/阳离子体系
技术局限
- 低温稳定性差(浊点≈10℃)
- 高浓度时粘度控制困难
- 原料成本高于石油基表活40-60%
研究前沿
- 分子修饰:酶法合成窄分布衍生物(2023专利WO2023156787)
- 递送系统:作为液晶载体增强活性物渗透(体外研究阶段)
- 微生态影响:对皮肤菌群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未来展望
随着绿色化学技术进步及消费者对温和清洁需求增长,该成分在敏感肌专研产品、医用清洁剂及生物可降解配方中的应用将显著扩展。需加强以下研究:
- 长期使用对皮肤屏障功能的累积效应
- 不同脂肪酸谱系(高油酸/高亚油酸)的功能差异
- 微塑料替代方案中的环境行为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