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花籽油酰胺丙基二甲胺乳酸盐

葵花籽油酰胺丙基二甲胺乳酸盐

葵花籽油酰胺丙基二甲胺乳酸盐
中文名:葵花籽油酰胺丙基二甲胺乳酸盐
英文名:SUNFLOWERSEEDAMIDOPROPYL DIMETHYLAMINE LACTATE
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专业分析报告:葵花籽油酰胺丙基二甲胺乳酸盐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Sunfloweramidopropyl Dimethylamine Lactate

化学分类

  •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季铵盐衍生物)
  • 脂肪酸酰胺丙基胺的乳酸复盐

原料来源

通过三步化学反应合成:

  • 步骤1: 葵花籽油脂肪酸与丙烯腈反应生成腈类中间体
  • 步骤2: 腈基还原胺化生成叔胺 (N,N-二甲基-1,3-丙二胺)
  • 步骤3: 叔胺与乳酸中和形成水溶性盐 (参考:Journal of Surfactants and Detergents, 2015)

物理特性

  • 外观:淡黄色至琥珀色透明液体
  • 溶解性:水溶性(形成透明溶液)
  • pH值:4.0-6.0 (5%水溶液)
  • 熔点:<0°C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抗静电 & 发丝整理 阳离子基团吸附带负电荷的角蛋白,形成分子膜 ★★★★☆ 体外测试显示摩擦电压降低≥85% (J. Cosmetic Sci, 2018) 0.2-1.5%
调理 & 柔顺 降低纤维间摩擦系数 (μ从0.15→0.08) ★★★★☆ 头发梳理力降低45-60% (Cosmetics, 2020) 0.5-2.0%
增稠 & 稳定 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形成液晶相结构 ★★★☆☆ 使SLES体系粘度提升15-30倍 (Tenside Surf. Det., 2017) 0.8-3.0%
皮肤屏障修复* 理论推测:脂肪酸链参与脂质重组 ★★☆☆☆ 离体皮肤模型显示TEWL降低12% (注:初步体外证据) 未知

*注:皮肤屏障修复主要为厂商宣称,缺乏大规模人体临床试验证据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功能贡献
阳离子头部 二甲胺基丙基季铵盐 带正电荷,pH依赖型 静电吸附、抗静电
疏水尾部 C18脂肪酸链 (亚油酸≥60%) 长碳链,不饱和 铺展性、润滑性
反离子 乳酸根 α-羟基酸,pH~3.8 溶解度调节、pH缓冲
痕量组分 游离胺(≤0.5%),甘油三酯 合成副产物 需监控潜在致敏性

分子结构特征

两亲性结构:
亲水端:季铵阳离子 + 乳酸阴离子
疏水端:C18脂肪酸链(葵花籽油特征性的高亚油酸含量)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洗发水 & 护发素 (核心调理剂)
  • 沐浴露 (增稠/肤感改良)
  • 剃须产品 (润滑/抗刺激)
  • 洁面乳 (pH>6时可能降低效力)

最佳配方体系

  • pH范围:3.5-5.5 (维持阳离子特性)
  • 温度稳定性:≤70°C
  • 电解质耐受:≤3% NaCl

协同增效组合

  •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与SLES形成"假阳离子"复合物,提升沉积率
  • 硅油乳液:提高硅油在发丝上的附着性
  • 阳离子聚合物:增强成膜连续性
  • 神经酰胺:理论上有助脂质排列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 安全 (浓度≤5%) (CIR Final Report, 2019)
  • 眼刺激性:兔眼测试轻微刺激 (稀释后无刺激)
  • 致敏性:LLNA试验阴性 (豚鼠最大值试验)

使用限制

  • 避免配伍: 高浓度阴离子聚合物 (可能沉淀)
  • 慎用情况: 受损皮肤屏障、湿疹急性期
  • pH依赖: pH>7时电荷中和失效

毒理学参数

  • LD50 (大鼠口服):>2000 mg/kg
  • 生物降解性:OECD 301F >60% (28天)
  • 无雌激素活性 (YES assay阴性)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天然宣称支持: "植物来源阳离子" (vs 传统季铵盐)
  • 中高端护发产品核心调理剂
  • 无硫酸盐体系的关键粘度调节剂

消费者感知优势

  • "轻盈不厚重"的调理感 (对比Behentrimonium chloride)
  • 低温环境保持流动性
  • "修复分叉"宣称 (实际仅改善表观)

市场使用率

  • 护发素:85% 专业线产品采用
  • 洗发水:30-40% 二合一配方
  • 年增长率:~12% (2020-2025预测)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价值总结

  • 高效抗静电:阳离子特性在护发领域无可替代
  • 配方多功能性:兼具调理+增稠双重功能
  • 天然来源优势:满足清洁美容趋势
  • 安全性记录良好:优于传统季铵盐类

局限性分析

  • pH应用窗口较窄 (最佳3.5-5.5)
  • 高浓度可能产生粘腻感
  • 对受损皮肤的真实修护效果存疑

研究与发展方向

  • 结构优化: 开发pH不敏感型衍生物
  • 递送系统: 阳离子载体增效活性物渗透 (初步专利:WO2021156507A1)
  • 可持续性: 生物催化合成路径开发
  • 皮肤屏障研究:需更多体内实验验证

专家建议

推荐应用场景:

  • 优先: 冲洗型护发产品 (0.8-2.5%)
  • 推荐: 沐浴露增稠剂 (1.0-1.8%)
  • 谨慎: 驻留型护肤品 (需配伍与稳定性验证)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