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苯-3,4-二胺
甲苯-3,4-二胺
中文名:甲苯-3,4-二胺
英文名:TOLUENE-3,4-DIAMINE
别名:无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功效:染发剂
成分简介
甲苯-3,4-二胺是一种化学成分,常用于化妆品中,特别是在染发产品中作为氧化染料前体。它的主要作用是与过氧化氢等氧化剂反应,生成持久的颜色,帮助覆盖白发或改变发色,提供丰富的色彩效果。在护肤方面,这种成分较少直接用于护肤品,但可能出现在一些彩色化妆品如染眉膏或临时染色产品中。需要注意的是,甲苯-3,...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甲苯-3,4-二胺 (Toluene-3,4-diamine) 专业科学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同义名
甲苯-3,4-二胺 (Toluene-3,4-diamine),亦称:
- 4-甲基-1,2-苯二胺 (4-Methyl-1,2-benzenediamine)
- 3,4-二氨基甲苯 (3,4-Diaminotoluene)
- CAS号: 496-72-0
天然来源与工业制备
甲苯-3,4-二胺是完全合成化合物,无已知天然来源。工业制备主要通过化学还原反应:
- 核心合成路径:4-硝基-2-氨基甲苯经催化加氢还原制备
- 或通过3,4-二硝基甲苯的选择性还原反应获得
(来源:欧洲化学品管理局(ECHA)注册档案,2023)
历史应用背景
20世纪中期曾作为氧化型染发剂前体使用,与过氧化氢配合生成黑色素类似物。因严重安全性问题,现已被全球主要市场禁用。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作为永久性染发剂中的初级中间体,其核心机制为氧化偶联反应:
|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 头发着色(黑色/深棕) | 经H2O2氧化后,与偶合剂(如间苯二酚)发生亲电取代反应,生成吲达胺类大分子色素 | 充分证实 | 体外实验证实可形成稳定色素聚合物,最大吸收波长≈500nm | 0.1-2.0% (历史配方) |
| "渐进式安全染发" | 缺乏独特作用途径 | 营销宣称 | 无可靠研究支持其安全性优势 | N/A |
(注:此表仅列历史作用机制,当前无合法功效应用)(依据:J. Soc. Cosmet. Chem. 32, 317-332)
机制局限性
- 反应不可控性:氧化过程产生苯醌二亚胺等高活性中间体,易与皮肤蛋白共价结合
- 分子量小(122.17g/mol),皮肤渗透率高达12-15% (离体皮肤模型)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化学结构特征 |
|---|---|---|---|
| 芳香二胺 | 甲苯-3,4-二胺 |
|
苯环3,4位双氨基取代,含甲基供电基团,增强亲核性 |
| 氧化产物 | 3,4-二亚氨基环己二烯酮 | 高反应活性醌类物质 | 可引发自由基链式反应 |
关键化学特性
- 氧化电位:+0.25V (vs SCE),低于常见染发剂前体(如PPD:+0.34V)
- 自偶联倾向:氨基邻位取代促进分子间聚合,增加杂质风险
- 金属螯合能力:可与Cu2+/Fe3+形成稳定络合物,催化氧化反应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历史应用类型
- 永久性染发剂:作为主要显色剂与氧化剂配合使用
- 浓度范围:0.5-1.5% (与2-3% H2O2配合)
关键协同成分
- 氧化剂:过氧化氢(3-6%)
- 偶合剂:间苯二酚/间氨基苯酚
- 碱性剂:氨水(pH9-10)
配方挑战
- 稳定性问题:易被空气氧化,需添加强还原剂(如亚硫酸钠)
- 染色不可逆性:生成聚合物不可溶于常规清洗剂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毒理学数据
- 急性毒性:LD50(大鼠口服)=617mg/kg (WHO Class II)
- 致突变性:Ames试验阳性(TA98, TA100菌株)
- 皮肤致敏率:豚鼠试验>80%,人体斑贴试验阳性率>15%
禁用法规现状
- 欧盟:化妆品法规(EC) No 1223/2009 Annex II 禁用物质
- 中国:《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禁用组分(表1第51号)
- 美国:CIR未通过安全评估,无合法使用记录
(依据:SCCS/1459/11最终意见书,2011)
替代成分建议
- 对苯二胺(PPD)衍生物:羟乙基-p-苯二胺(较低致敏性)
- 非芳香胺染料:酸性染料/植物提取物(指甲花醌)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当前市场状态
- 全球禁用状态:无合法商业化妆品应用
- 历史产品:1970年代前部分染发剂(已全部退市)
消费者风险认知
- 欧盟消费者安全科学委员会(SCCS)警示:强致敏原与潜在遗传毒性
- 临床报告关联:接触性皮炎(面部/颈部水肿)、白斑病诱发案例
(来源:Contact Dermatitis 68(3), 163-168, 2013)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结论
- 甲苯-3,4-二胺是高风险芳香胺类化合物,具有明确致敏性与遗传毒性
- 全球主要化妆品市场已立法禁用,无安全使用浓度
- 染发功效已被更安全的PPD衍生物替代
研究展望
- 毒理机制研究:醌代谢产物与DNA加合物的分子作用途径(体外研究)
- 检测方法开发:HPLC-MS/MS痕量检测技术(监管需求)
- 禁用成分监控:作为化妆品安全监管的重点筛查物质
(注:灰色标注为基础研究领域,非应用开发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