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克立林
奥克立林

中文名:奥克立林
英文名:OCTOCRYLENE
别名:无
安全性:
23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防晒
成分详细分析
奥克立林 (Octocrylene) 成分科学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INCI名称: Octocrylene
化学名称: 2-乙基己基-2-氰基-3,3-二苯基丙烯酸酯
CAS号: 6197-30-4
分子式: C24H27NO2
来源与历史背景
奥克立林最早由德国巴斯夫公司开发,现广泛应用于全球防晒产品中。(依据:BASF技术文档,2015)
- 主要生产商: BASF、Symrise、DSM等
- 首次商业化应用: 1990年代初期
- 天然/合成: 完全合成化合物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紫外线防护机制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UVB吸收 | 通过共轭双键系统吸收280-320nm紫外线,转化为热能释放 | 强(多项体外及人体研究) | 在5%浓度时对UVB吸收率达90%以上 | 3-10% |
UVA-II吸收 | 部分覆盖320-350nm波段,但效果弱于典型UVA吸收剂 | 中等(体外光谱研究) | 对350nm以上UVA-I几乎无防护 | 5-10% |
其他辅助功效
- 配方稳定性增强: 可稳定其他防晒剂如阿伏苯宗(依据: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 2003)
- 抗氧化作用: *注:体外研究显示有限自由基清除能力,临床相关性尚不明确*
- 抗衰老: *注:此为间接宣称,仅基于紫外线防护的延伸推论*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
化学结构 | 氰基丙烯酸酯衍生物 | 含苯环和氰基的共轭体系 |
分子量 | 361.48 g/mol | 中等大小有机分子 |
溶解性 | 脂溶性 | 易溶于油脂和有机溶剂 |
最大吸收波长 | 303 nm | 典型UVB吸收峰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形式
- 防晒产品: 乳液、霜剂、喷雾
- 浓度范围: 通常3-10%
- 配方类型: 油相组分,需乳化
关键协同成分
- 阿伏苯宗: 显著提升UVA防护并相互稳定
-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 互补UVB吸收谱
- 二氧化钛: 物理-化学复合防晒系统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估: 最高10%浓度使用安全(参考:CIR 2019年报告)
- 光稳定性: 优(降解率<5%/2小时UV暴露)
- 皮肤渗透: 表皮层滞留,系统吸收可忽略
特殊注意事项
- 可能诱发接触性过敏: *注:发生率约0.5-1%,需关注敏感肌反应*
- 孕妇使用: 无明确禁忌,但建议谨慎
- 环境影响: 对珊瑚礁潜在毒性争议(依据: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20)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主流防晒剂: 全球约30%防晒产品含有
- 价格区间: 中端至高端产品均有应用
- 宣称重点: "轻薄不泛白"、"高防晒效能"
消费者关注点
- 正面认知: 良好肤感,不泛白
- 负面争议: 环境友好性质疑
- 功效误解: *注:部分消费者误认为可提供全面UVA防护*
7. 总结与展望
科学共识: 奥克立林作为高效UVB吸收剂,其安全性和稳定性已获广泛验证,但需搭配其他成分实现广谱防护。
未来方向: *注:需解决环境累积问题,并进一步优化与其他新型防晒剂的协同配方*
应用建议: 适合日常防晒产品,但在高强度户外或敏感环境使用时需谨慎评估配方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