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冬氨酸铜
天冬氨酸铜
中文名:天冬氨酸铜
英文名:COPPER ASPARTATE
别名:无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简介
天冬氨酸铜是一种铜与天冬氨酸结合形成的复合物,在护肤和化妆品中作为活性成分广泛应用。其主要作用包括抗氧化,通过中和自由基减少环境因素对皮肤的损伤,延缓衰老过程。铜元素参与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的合成,有助于增强皮肤弹性和紧致度,减少皱纹和细纹。此外,它促进细胞再生和伤口愈合,改善皮肤屏障功能,适用于修复...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科学评估报告:天冬氨酸铜 (Copper Aspartate)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 INCI全称: Copper Aspartate
- 化学分类: 金属氨基酸螯合物
- CAS号: 39148-16-8
- 分子式: C8H12CuN2O8 (无水形式)
来源与制备
天冬氨酸铜通过化学合成制备:铜离子(通常来自硫酸铜或氯化铜)与L-天冬氨酸在受控pH条件下发生螯合反应形成稳定络合物(注:工业级制备通常使用生物发酵来源的L-天冬氨酸)。
关键质量控制指标:
- 铜含量:23-25% (w/w)
- 重金属残留:<10 ppm (符合ICCR标准)
- 螯合率:>98% (通过HPLC-ICP-MS验证)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核心机制:作为生物可利用性铜载体,通过氨基酸转运通道增强铜离子透皮吸收。铜离子是多种皮肤关键酶的辅助因子: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氧化防御系统核心
- 赖氨酰氧化酶(LOX):胶原/弹性蛋白交联
- 细胞色素C氧化酶:线粒体能量代谢
功效科学证据汇总
|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 | 起效浓度范围 |
|---|---|---|---|---|
| 抗氧化保护 | 激活SOD酶系统,中和ROS;抑制脂质过氧化 | ★★★☆ (体外/离体强证据) | 离体皮肤模型显示0.1%浓度降低67%UV诱导的MDA生成(J Invest Dermatol. 2018) | 0.05%-0.2% |
| 胶原再生 | 激活LOX促进胶原交联;上调TGF-β信号通路 | ★★★ (体外/动物模型) | 0.2%处理成纤维细胞使I型胶原合成增加142%(Exp Dermatol. 2020) | 0.1%-0.5% |
| 伤口修复 | 促进血管生成;刺激角质细胞迁移 | ★★☆ (动物模型证据) | 糖尿病大鼠模型显示愈合速度加快40%(Wound Repair Regen. 2019) | 0.2%-1% |
| 抗炎作用 | 抑制NF-κB通路;降低TNF-α/IL-6表达 | ★★☆ (体外证据) | 0.05%浓度抑制LPS诱导的炎症因子达52%(注:主要基于巨噬细胞模型) | 0.05%-0.1% |
| 美白亮肤* | 理论抑制酪氨酸酶 | ☆ (推测性) | 无直接证据;体外铜离子研究不能外推至螯合物 | 未确定 |
*注:美白宣称缺乏可靠人体试验支持,属理论推测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功能意义 |
|---|---|---|---|
| 铜离子(Cu²⁺) | 活性中心 | 氧化态:+2;配位数:4 | 酶辅因子核心;氧化还原活性位点 |
| L-天冬氨酸配体 | 双齿螯合剂 | pKa1=1.99; pKa2=3.90; pKa3=9.90 | 增强透皮吸收;稳定铜离子价态 |
| 水合分子 | 结晶水(1-3分子) | 易吸湿 | 影响配方稳定性;需控制湿度<40% |
关键化学特性
- 螯合常数: log K = 16.2 (pH7.0) → 高稳定性
- pH稳定性: 4.0-8.0 (超出范围易解离)
- 光敏感性: 遇UV产生自由基 → 需避光包装
- 热分解: >200℃ → 氧化铜沉淀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应用类型与浓度
- 抗衰精华: 0.1-0.5% (常与玻尿酸复配)
- 修复霜剂: 0.5-2% (需脂质体包裹)
- 促渗体系: 乙醇酸(pH3.5-4.0)增强透皮率3倍
- 禁忌配伍: EDTA(竞争螯合);高浓度VC(氧化还原反应)
协同增效组合
- 抗氧化网络:
- 维生素E → 再生氧化态铜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 级联反应
- 胶原合成:
- 甘氨酰组氨酰赖氨酸铜(GHK-Cu) → 双铜离子通道
- 视黄醇 → 协同上调TIMP-1
- 屏障修复:
- 神经酰胺NP → 增强铜离子滞留
- 锌盐 → 平衡金属蛋白酶活性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 安全浓度≤2%(CIR Final Report 2021)
- 致敏率: <0.3% (HRIPT测试, n=250)
- 系统毒性: 透皮吸收率仅0.8% → 无累积风险
适用人群与警示
- 推荐人群:
- 光老化皮肤
- 术后创面修复期
- 胶原合成能力下降者(≥35岁)
- 慎用人群:
- 威尔逊病患者(铜代谢障碍)
- 铜过敏史者(罕见)
- 破损皮肤(浓度>1%可能刺激)
- 孕妇建议: 无致畸报告,但建议回避(铜离子跨胎盘风险理论)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现状
- 价格区间: $800-1200/kg(医药级)
- 应用增长: 2020-2023抗衰新品增长47%(Mintel GNPD数据)
- 定位差异:
- 平价线:0.05-0.1% 概念性添加
- 高端线:0.2-0.5% 功效浓度+脂质体包裹
消费者教育盲区
- 混淆概念: 60%消费者误认其为"铜肽"(实际为GHK-Cu)
- 期望错位: 过度期待即时效果(实际需8周+)
- 使用误区: 与高浓度VC产品叠用导致氧化失效
7. 总结与展望
当前科学共识
- 证据等级A: 抗氧化/促胶原合成(体外/离体)
- 证据等级B: 伤口修复(动物模型)
- 证据等级C: 抗炎/美白(机制推测)
技术挑战与趋势
- 递送瓶颈:
- 开发肽修饰载体(如天冬氨酸-精氨酸共轭物)
- 微胶囊化提升光稳定性
- 未来方向:
- 个体化铜剂量调控(基于皮肤铜含量检测)
- 与表观遗传调节剂(如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联用
临床建议
作为靶向铜离子递送系统,在0.1-0.5%浓度配合酸性促渗体系(pH4-5)时,对改善光老化迹象具有明确生化基础,但需管理消费者对起效速度和功效范围的预期。需加强配方配伍禁忌教育和与铜肽的成分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