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冬氨酸钾

天冬氨酸钾

天冬氨酸钾
中文名:天冬氨酸钾
英文名:POTASSIUM ASPARTATE
别名: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肌肤调理

成分详细分析

天冬氨酸钾 (Potassium Aspartate) 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分子特性

INCI名称: Potassium Aspartate

  • 化学式: C4H6KNO4
  • CAS号: 14007-45-5
  • 分子量: 171.2 g/mol
  • 结构特征: 天冬氨酸的钾盐形式,含α-氨基和β-羧酸基团

天然来源与生产

主要从两类途径获取:

  • 天然提取: 海藻(如墨角藻)、豆类(大豆)及甜菜根中天然存在 (来源: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Vol. 53)
  • 合成工艺: 通过天冬氨酸与氢氧化钾中和反应制得,需严格控制反应pH值(6.5-7.5)及纯化工艺 (依据:化妆品原料合成指南)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细胞能量激活 作为线粒体代谢中间体,促进ATP合成 ★★★☆ (体外/离体模型证实) 离体皮肤实验显示角质细胞ATP产量提升19-23%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 2018) 0.5-2%
皮肤屏障修复 调节丝聚蛋白分解为天然保湿因子(NMF) ★★★☆ (临床+离体证据) 3%浓度使用4周后,经皮水分流失(TEWL)降低18.7% (Clinical Cosmetic Investigation Dermatology, 2020) 1-3%
抗氧化防护 清除ROS,增强谷胱甘肽合成 ★★☆☆ (体外证据为主) 体外成纤维细胞模型中ROS减少37% (Free Radical Research, 2019) 0.5-1.5%
"抗皱再生" 推测通过能量供应促进胶原合成 ★☆☆☆ (理论推测) 注:缺乏直接临床证据,现有数据基于间接机制推测 未知
详细作用机制说明:

在细胞能量代谢中,天冬氨酸钾参与三羧酸循环(TCA循环),通过转化为草酰乙酸促进NADH生成,直接提升ATP产量。在皮肤屏障方面,其通过调控钙离子信号通路,激活钙蛋白酶(calpain),促使丝聚蛋白有序分解为吸湿性氨基酸(如PCA),增强角质层水合能力。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配方影响
氨基酸盐 L-天冬氨酸钾 水溶性>200g/L (20℃)
pH 6.8-7.2 (1%溶液)
需避免与高浓度螯合剂(如EDTA)配伍
电解质 钾离子 离子强度0.15-0.3 mol/kg 可能影响乳液zeta电位
代谢中间体 天冬氨酸阴离子 pKa1=1.88, pKa2=3.65
pKa3=9.60 (氨基)
在pH>5时维持阴离子状态

关键化学特性

  • 稳定性: 耐热性良好(≤80℃),光照下易发生脱羧反应,需避光保存
  • 配伍禁忌:
    • 与多价金属离子(Fe3+、Ca2+)形成不溶物
    • 强氧化剂导致氨基降解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应用产品类型

  • 主要应用: 保湿精华(82%)、面膜(67%)、须后护理(41%)(来源:2023年全球配方数据库分析)
  • 添加浓度: 通常0.5-3%,最佳活性浓度1-2%

增效配伍系统

  • 能量代谢协同:
    • 镁盐(如天冬氨酸镁)— 共同激活线粒体酶复合体
    • 烟酰胺 — 提升NAD+生物利用度
  • 屏障修复协同:
    • 神经酰胺NP — 降低TEWL效应提升2.3倍
    • 精氨酸 — 促进NMF组分PCA合成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 "安全"(浓度≤5%)(参考:CIR Final Report 2016)
  • 急性毒性: LD50>2000mg/kg(大鼠经口)
  • 致敏率: <0.3%(HRIPT测试,n=217)

适用人群与禁忌

  • 推荐使用:
    • 疲劳性皮肤(ATP合成不足)
    • 经皮水分流失(TEWL)升高人群
  • 慎用情况:
    • 高钾血症患者(虽透皮吸收率<0.1%)
    • 严重肾功能障碍者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高端线应用: 占比68%(单价>$50/30ml)
  • 宣称热点: "细胞充电"(54%)、"屏障充电宝"(37%)(来源:2024美妆宣称监测报告)

消费者认知误区

  • "植物干细胞激活" — 无科学依据的过度宣称
  • "即时去皱" — 与作用机制不符
  • 正确定位:能量代谢调节型长效成分,需持续使用≥28天

7. 总结与展望

科学价值总结

  • 实证功效:细胞能量增强(★★★☆)、屏障修复(★★★☆)
  • 待验证领域:抗皱机制需更多临床研究
  • 安全性:适用性广,但需关注钾敏感人群

研发趋势

  • 递送系统:开发脂质体包裹技术提升透皮率
  • 复合体系:与线粒体靶向肽(如SS-31)联用
  • 检测标准:建立皮肤ATP水平的无创监测方法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