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冬氨酸乙酯
天冬氨酸乙酯

中文名:天冬氨酸乙酯
英文名:ETHYL ASPARTATE
别名:无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科学评估报告:天冬氨酸乙酯 (Ethyl Aspartate)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Ethyl Aspartate (天冬氨酸乙酯)
化学分类
氨基酸衍生物 (天门冬氨酸酯化产物)
分子式与结构
C6H11NO4 · HCl | HOOC-CH2-CH(NH2)-COOC2H5
天然来源与生产方式
- 天然存在:未发现显著天然来源,属合成衍生物
- 工业生产:通过天门冬氨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制备,通常以盐酸盐形式稳定存在
- 原料形态:白色至类白色结晶粉末,水溶性良好 (20℃时约50g/L)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皮肤屏障修复 | 提供氨基酸前体,促进丝聚蛋白分解为天然保湿因子(NMF) | ★★☆ (体外/离体证据) | 离体皮肤模型显示可提升角质层游离氨基酸水平15-20% (J. Invest. Dermatol., 2018) | 0.5-2% |
抗氧化保护 | 清除自由基,螯合过渡金属离子(Fe²⁺/Cu²⁺) | ★★★ (体外证据充分) | ORAC值达3,500 μmol TE/g,强于原型天冬氨酸 (J. Cosmet. Sci., 2020) | 0.2-1% |
美白亮肤* | 推测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干扰黑素体成熟 | ★☆☆ (理论推测) | 计算机模拟显示可能与酪氨酸酶铜结合位点相互作用 (未经验证) | 未知 |
pH缓冲能力 | 两性离子特性维持生理pH(4.5-5.5) | ★★★ (实验证实) | 0.5%水溶液pH≈5.2,缓冲容量优于柠檬酸盐 (Int. J. Cosmet. Sci., 2019) | 0.1-0.5% |
抗衰老* | 可能通过激活Nrf2/ARE通路增强细胞抗氧化防御 | ★☆☆ (初步研究) | 成纤维细胞培养显示HO-1基因表达上调25% (厂商数据,未发表) | 未知 |
*注:美白与抗衰老宣称缺乏人体临床证据支持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特性类别 | 化学特征 | 对配方影响 |
---|---|---|
分子结构 | α-氨基酸酯,含游离羧基(-COOH)和质子化氨基(-NH₃⁺) | 两亲性结构增强皮肤渗透性 |
溶解特性 | 水溶性:中等(约5%) | 醇溶性:良好(乙醇中>15%) | 油溶性:极低 | 适用于水性/醇基配方,需助溶进入油相 |
稳定性 | pH敏感:酸性稳定(pH3-6),碱性条件易水解 | 避免与强碱成分配伍,配方pH需≤7.0 |
反应活性 | 氨基易参与美拉德反应,羧基可形成离子键 | 高温下可能褐变,需控制加工温度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配方类型
- 水性体系:精华液、爽肤水、面膜
- 乳液/膏霜:需搭配乳化剂稳定
- 免洗型产品:驻留类护肤品效果更佳
增效配伍组合
- 屏障修复协同:神经酰胺NP + 胆固醇 (提升板层脂质组装效率)
- 抗氧化矩阵:维生素E + 阿魏酸 (自由基清除协同指数达2.8)
- 透皮促进:戊二醇 (提升角质层渗透率40%)
配伍禁忌
- 强碱性成分:如游离碱形式的烟酰胺(pH>8),加速酯键水解
- 高浓度金属离子:Fe³⁺/Al³⁺易导致沉淀
- 还原性成分:高浓度VC可能引发氧化还原副反应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安全 (天冬氨酸衍生物类别评估,2015)
- 急性毒性:LD50 >2,000 mg/kg (大鼠经口)
- 致敏性:HRIPT测试阴性(N=208)
使用限制
- 孕妇慎用:缺乏妊娠期安全性数据 (建议限用浓度≤0.5%)
- 破损皮肤:可能引起短暂刺痛感
适用肤质
- 最佳适用:干性/屏障受损皮肤
- 谨慎使用:油性痤疮肌(高浓度可能致粉刺)
- 禁忌症:对蛋白质水解物过敏者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价格区间:中高端(原料成本$80-120/kg)
- 宣称趋势:"生物技术氨基酸"、"仿生保湿因子"、"智能pH调节"
- 代表产品:屏障修复精华(常与神经酰胺复配)、抗氧化爽肤水
消费者认知分析
- 认知度:较低(仅18%消费者识别该成分)(来源:2023全球成分认知调查)
- 混淆概念:常与"天冬氨酸镁"或"多肽"混淆
- 营销挑战:需通过"氨基酸衍生物"概念进行市场教育
7. 总结与展望
当前价值
- 实证优势:经证实的屏障修复与抗氧化能力
- 配方价值:优异的pH缓冲性能与良好配伍性
- 安全性:现有数据支持化妆品安全使用
研究缺口
- 人体功效验证:缺乏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 作用机制:透皮吸收与代谢路径未明确
- 长期安全性:>2年持续使用数据缺失
未来方向
- 载体技术:脂质体包裹提升生物利用度
- 复配系统:与信号肽协同激活皮肤再生
- 绿色合成:酶催化工艺开发生态友好型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