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油棕榈酸酯
甘油棕榈酸酯

中文名:甘油棕榈酸酯
英文名:GLYCERYL PALMITATE
别名:无
安全性:
23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柔润剂
成分详细分析
甘油棕榈酸酯专业成分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INCI名称: Glycerin Palmitate (甘油棕榈酸酯)
CAS号: 26657-96-5
化学式: C19H38O4
来源与制备
- 天然来源: 常见于植物油脂(如棕榈油、椰子油)的甘油酯水解产物 (参考: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18)
- 合成途径: 棕榈酸与甘油通过酯化反应制备,工艺可控性高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保湿与屏障修复 | 形成疏水膜减少TEWL(经皮水分流失),促进角质层脂质排列 | 高(多项临床研究) | 0.5-5%浓度可提升角质层含水量30%以上 (依据:Dermat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20) | 1-5% |
乳化稳定 |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特性,降低油水界面张力 | 高(物理化学证实) | 广泛用于O/W型乳液体系 | 0.1-3% |
抗氧化辅助 | 可能通过棕榈酸酯基捕获自由基 | 低(体外实验推测) | *注:需与其他抗氧化剂联用 | 未知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
单棕榈酸甘油酯 | 1-Glyceryl palmitate | HLB~3.8,熔点56-60℃ |
二棕榈酸甘油酯 | 1,3-Diglyceryl palmitate | HLB~2.1,熔点65-70℃ |
纯度指标: 化妆品级通常含70-90%单酯,游离甘油≤5% (来源:USP标准)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类型
- 乳霜/乳液: 作为主乳化剂或助乳化剂
- 清洁产品: 替代SLS的温和清洁体系组分
- 彩妆: 改善粉体分散性与贴肤性
增效组合
- 与神经酰胺: 协同增强屏障修复效果 (依据:Journal of Cosmetic Dermatology, 2019)
- 与透明质酸: 形成"水-油"双相保湿网络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风险评估
- CIR评级: 安全(1级,无显著刺激/致敏)(参考:CIR 2016最终报告)
- 敏感肌测试: 48小时封闭斑贴试验阴性率>95%
使用限制
- 痤疮倾向皮肤: 高浓度可能致痘(comedogenicity评分2/5)
- 纯油配方: 需注意结晶析出风险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价格区间: 中低端原料($15-30/kg)
- 宣称重点: 75%产品强调"天然来源"属性
消费者误区
- "植物提取"≠100%天然: 多数为半合成产物
- 与棕榈酸异丙酯(IPP)混淆,后者致痘性更高
7. 总结与展望
甘油棕榈酸酯作为经典多功能脂质,其保湿与乳化性能已获充分验证。未来研究应关注:
- 不同酯化度产品的精准功效差异
- 与微生物组互作的长期影响 (注:现有研究仅限体外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