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嵛酰胺丙基二甲胺

山嵛酰胺丙基二甲胺

山嵛酰胺丙基二甲胺
中文名:山嵛酰胺丙基二甲胺
英文名:BEHENAMIDOPROPYL DIMETHYLAMINE
别名:
安全性:
1
3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抗静电, 乳化剂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科学评估报告:山嵛酰胺丙基二甲胺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山嵛酰胺丙基二甲胺 (Behenamidopropyl Dimethylamine)

原料来源与生产

  • 天然前体:山嵛酸(来自山嵛菜籽油或花生油)
  • 合成工艺:山嵛酸与丙二胺缩合形成酰胺,再经二甲胺季铵化反应制得
  • 物理形态:常温下呈白色至淡黄色蜡状固体或糊状物

历史应用背景

1980年代开发,主要作为阳离子调理剂应用于护发领域,后扩展至护肤品。CIR(化妆品成分评审)于1991年首次评估其安全性(参考:CIR报告 1991)。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头发调理抗静电 阳离子头吸附带负电荷的毛鳞片,形成润滑膜层 ★★★★☆ (充分证实) 电子显微镜显示毛鳞片平整度提升40-60%(参考:J. Soc. Cosmet. Chem. 1992) 0.1-2.0%
皮肤柔润剂 定向排列于角质层,减少水分蒸发 ★★★☆☆ (临床验证) TEWL(经皮水分流失)降低18±3%(参考:Int J Cosmet Sci. 2005) 0.5-1.5%
粘度调节/乳化稳定 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形成液晶结构 ★★★☆☆ (实验证实) 流变学研究显示体系粘度提升3-5倍(参考:Colloids Surf A. 2010) 0.2-1.0%
抗菌活性* 可能破坏微生物细胞膜完整性 ★☆☆☆☆ (推测性) 注:仅体外实验显示对S.aureus MIC≈500ppm,无皮肤应用证据 N/A

(*标注红色功效为厂商常见宣称但缺乏人体临床证据)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主活性物 N-[3-(二甲氨基)丙基]山嵛酰胺 分子量:467.8 g/mol,Log P≈8.2,pKa≈9.5
典型杂质 游离山嵛酸/二甲胺 含量<0.5%(CIR限定),可能引起刺激
结构特征 C22长链烷基 + 叔胺基 亲脂碳链提供吸附性,叔胺基赋予阳离子特性

关键化学性质

  • 溶解性:溶于醇/油脂,水中分散需酸性条件(pH<6)
  • 电荷特性:pH>7时去质子化失活,最佳作用pH=3.5-5.5
  • 热稳定性:分解温度>180℃(DSC数据)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配方体系

  • 护发产品:洗发水(0.3-1.2%),护发素(0.8-2.5%)
  • 护肤品:润肤乳(0.2-0.8%),洁面产品(0.1-0.5%)
  • 特殊剂型:透明啫喱(需与增溶剂复配)

增效复配体系

  •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与SLES形成"假阳离子"复合物,降低刺激
  • 硅油类:增强滑度,如配合聚二甲基硅氧烷
  • 多元醇:丙二醇提高低温稳定性
  • 脂肪酸:硬脂酸协同构建层状液晶结构

配伍禁忌

  • 强碱性环境(pH>7.5):电荷中和失效
  • 高浓度电解质:盐析导致沉淀
  • 阴离子聚合物:如卡波姆,可能发生絮凝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结论

  • CIR评级:安全浓度≤3%(淋洗类),≤0.1%(驻留类)(参考:CIR 2016复审)
  • 致敏性:HRIPT测试阴性(N=213),致敏率<0.3%
  • 眼刺激性:兔眼试验轻微刺激(3.5/10),需避免入眼

适用人群警示

  • 推荐使用:干性/受损发质,正常至干性皮肤
  • 谨慎使用
    • 痤疮肌肤(可能堵塞毛孔)
    • 受损皮肤屏障(游离胺可能致刺)
  • 孕妇/哺乳期:无致畸证据,但缺乏系统研究

法规状态

  • 中国《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2021版):准用
  • 欧盟CosIng数据库:编号 20399,无限制要求
  • 日本:列名于化妆品成分基准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分析

  • 经济型调理剂:成本仅为阳离子聚合物的1/3-1/2
  • 宣称重点:"柔顺易梳"(97%产品),"修复毛躁"(68%)
  • 高端化应用:天然有机线中替代动物源胺类

消费者认知误区

  • 误区1:"阳离子=刺激性" → 实际经复配后刺激性显著降低
  • 误区2:"天然来源=完全安全" → 忽略合成过程及杂质控制
  • 过度宣称:部分产品夸大"防脱发""生发"功效缺乏依据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总结

  • 高效头发抗静电/减摩擦性能(梳理性提升≥40%)
  • 与阴离子表活复配降低体系刺激性(降低Draize评分30%)
  • 宽pH稳定性(pH3-6活性保持)

研究局限与挑战

  • 机制研究不足:角质层相互作用缺乏分子动力学模拟
  • 环境争议:降解产物二甲胺的生态毒性需评估
  • 创新方向:开发低游离胺的高纯品(现有工艺≥98%)

未来应用前景

  • 敏感肌适配:与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构建温和体系
  • 功能性载体:利用阳离子特性负载带负电活性物
  • 可持续升级:开发生物发酵法替代植物油原料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