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G-55 丙二醇油酸酯

PEG-55 丙二醇油酸酯

PEG-55 丙二醇油酸酯
中文名:PEG-55 丙二醇油酸酯
英文名:PEG-55 PROPYLENE GLYCOL OLEATE
别名:
安全性:
1
3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黏度控制

成分详细分析

PEG-55 丙二醇油酸酯专业成分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类别

INCI名称: PEG-55 Propylene Glycol Oleate

化学类别: 聚乙二醇(PEG)修饰的丙二醇油酸酯(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来源与制备方法

  • 原料来源: 油酸(植物来源)与环氧乙烷(石化来源)的合成产物 (参考:Cosmetic Ingredient Review, 2017)
  • 合成路径: 油酸与丙二醇酯化后,通过乙氧基化反应引入PEG链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乳化稳定 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形成稳定液晶结构 高(多项配方研究证实) 在O/W乳液中表现优异,临界胶束浓度(CMC)约0.01% (依据:Journal of Colloid Science, 2015)
保湿增效 PEG链与水分子氢键结合,延缓蒸发 中等(体外实验支持) 与甘油协同可提升角质层含水率12-15% (参考:Skin Pharmacology and Physiology, 2018)
"促进活性物渗透" 可能暂时扰动角质层脂质排列 低(仅体外模型) *注:缺乏人体渗透增强数据,需谨慎评估风险收益比*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PEG化酯类 PEG-55 丙二醇单油酸酯 HLB值~14(亲水性),平均分子量2500-3000Da
副产物 游离PEG链、未反应油酸 需控制含量<1%(GMP标准)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场景

  • O/W乳液体系: 推荐用量1-5%作为主乳化剂
  • 清洁产品: 与APG类复配降低刺激

已验证协同组合

  • 与硬脂酸甘油酯: 提升乳化稳定性30%以上
  • 与透明质酸钠: 延长保湿持续时间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风险评估

  • CIR评级: 安全(浓度≤5%)(参考:CIR Final Report, 2017)
  • 潜在风险: 破损皮肤可能产生轻微刺激

适用人群

  • 推荐: 正常至干性皮肤
  • 慎用: 对PEG化合物敏感者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多定位为"温和乳化剂",但部分厂商过度强调"促渗透"功能(缺乏充分证据支持)

7. 总结与展望

作为高效O/W乳化剂具有明确价值,但需规范功效宣称。未来研究可聚焦:

  • PEG链长对皮肤微生物组的影响
  • 与新型活性物的配伍性研究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