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红 17

食品红 17

食品红 17
中文名:食品红 17
英文名:
别名:FD&C Red No. 3、E127、赤藓红、食用红色3号
安全性: 暂无数据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简介

食品红 17 是一种合成红色色素,常用作着色剂在护肤和化妆品中。它的主要作用是为产品提供鲜艳的红色调,增强视觉吸引力,常见于口红、腮红、眼影和指甲油等彩妆产品。在护肤品中,它可能用于 tinted 乳液或防晒霜中以调整肤色,但无实际护肤功效。该成分通常经过安全评估,符合化妆品规范,但敏感肌肤使用者应...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食品红 17 (Food Red 17) 全面成分科学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CI 26100 (或 Food Red 17)

化学分类:单偶氮类合成色素

E编码:E128 (欧盟曾批准用于食品,2007年起禁用)

历史来源与应用

  • 起源:20世纪中期开发的合成染料
  • 主要来源:石油化工衍生物经重氮化/偶联反应合成
  • 应用领域
    • 化妆品:唇膏/腮红/沐浴产品等着色剂
    • 食品工业:曾用作肉类/香肠制品染色剂
    • 纺织品:次要应用领域
  • 监管状态
    • 欧盟:禁止用于食品(EC No 1333/2008),化妆品限用≤0.15%
    • 美国:FDA批准有限食品用途(21CFR74.128),化妆品需符合纯度标准
    • 中国:GB 2760-2014禁止用于食品,化妆品需符合《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核心作用:纯物理性着色剂,无生物活性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 起效浓度
色彩赋予 选择性吸收可见光(505-535nm)反射红色光谱 充分证实 光谱分析显示稳定红色显色特性 0.01%-0.5%
"改善肤质" 无已知生物学途径 无证据支持 无相关皮肤生理学研究 N/A
"抗氧化" 理论推测电子共振结构可能淬灭自由基 体外推测 无直接实验证据 N/A

(依据:欧盟SCCS/1459/11安全意见;FDA 21 CFR Part 74;JECFA食品添加剂评估)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属性类别 化学特征 技术参数
化学名称 2,5-二甲氧基-4-氯苯基偶氮-2-萘酚 CAS 20325-40-0
分子式 C18H16ClN3O3 分子量:357.79 g/mol
结构特征 单偶氮键(-N=N-)连接芳环系统 平面刚性结构
溶解性
  • 水:微溶(需助溶剂)
  • 油:不溶
  • 乙醇:中等溶解
常用表面活性剂分散
稳定性
  • pH范围:3-8稳定
  • 光稳定性:中等(UV下降解)
  • 热稳定性:≤80℃
降解产物:芳香胺类
杂质控制
  • 未反应中间体≤0.1%
  • 重金属≤20ppm
  • 砷≤3ppm
遵循FDA 21 CFR 74.128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类型

  • 冲洗型产品:沐浴露/洗发水(≤0.05%)
  • 驻留型产品:唇部(≤0.1%)、腮红(≤0.15%)
  • 禁忌体系:过氧化苯甲酰产品(还原断键)

增效协同组分

  • 分散稳定剂
    • 聚山梨醇酯80
    • PEG-40氢化蓖麻油
  • 抗氧化保护剂
    • BHT(丁基羟基甲苯)
    • 抗坏血酸棕榈酸酯
  • 色淀化增效剂
    • 氢氧化铝(形成色淀提高稳定性)
    • 二氧化钛(调色增效)

配伍禁忌

  • 还原性成分:硫醇类/亚硫酸盐(导致偶氮键断裂)
  • 强氧化剂:高浓度过氧化物
  • 高pH环境(>9):加速水解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结论

  • CIR评估"安全限用"浓度≤0.15%(驻留型) (CIR 2011)
  • 主要风险
    • 潜在芳香胺杂质(邻氨基苯甲醚衍生物)
    • 代谢产物苯胺类化合物(动物研究中显示遗传毒性)
  • 过敏风险:斑贴试验阳性率0.1-0.3%

适用人群与禁忌

  • 适用:健康成人完整皮肤使用
  • 慎用
    • 唇部黏膜破损者
    • 芳香胺过敏史人群
  • 禁用
    • 欧盟孕妇用化妆品
    • 儿童用驻留型产品

监管限制

  • 欧盟SCCS:禁用于喷雾产品(吸入风险)
  • 中国《技术规范》:限用浓度同CIR标准
  • 日本:需标注"含合成着色剂"

(依据:SCCS/1459/11意见书;CIR Final Report 2011;GB/T 29665-2013)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现状

  • 使用占比:<2%彩妆产品(被更稳定色素替代)
  • 价格定位:中低端($20-50/kg)
  • 主要替代品:Red 7 Lake, Red 33

消费者认知趋势

  • 负面认知
    • 76%消费者优先选择"无合成色素"产品(Mintel 2022)
    • 欧盟禁令引发安全性质疑
  • 认知误区
    • 错误关联"食品级"=绝对安全
    • 混淆化妆品级与工业级标准

品牌策略

  • 专业彩妆线:逐步淘汰
  • 大众市场:有限用于低价位产品
  • 绿色品牌:100%禁用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总结

  • 优势:低成本红色调、配方兼容性尚可
  • 缺陷:稳定性局限、安全性质疑、监管限制
  • 风险核心:代谢产物遗传毒性担忧

行业展望

  • 替代趋势
    • 天然色素(甜菜红/胭脂虫红)占比提升
    • 更稳定合成色素(Red 28 Lake)
  • 研发方向
    • 高纯度制备工艺(杂质≤10ppm)
    • 微胶囊化降低迁移性
  • 监管预测:全球范围使用限制趋严

专家建议

  • 避免用于黏膜产品及儿童化妆品
  • 配方中必须添加抗氧化保护体系
  • 严格监控批次间杂质差异
  • 逐步转向更安全的替代色素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