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竹素

石竹素

石竹素
中文名:石竹素
英文名:OLEANOLIC ACID
别名: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镇静消炎, 抗氧化, 美白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科学报告:石竹素 (Caryophyllene)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Caryophyllene (通常指β-Caryophyllene)

化学分类

双环倍半萜烯 (Bicyclic Sesquiterpene)

天然来源

  • 主要植物来源
    • 丁香花蕾精油 (Syzygium aromaticum):含量15-20%
    • 黑胡椒精油 (Piper nigrum):含量8-25%
    • 大麻精油 (Cannabis sativa):含量5-35%
    • 迷迭香精油 (Rosmarinus officinalis):含量2-8%
  • 提取方式:蒸汽蒸馏法为主,超临界CO2萃取可获得更高纯度
  • 物理特性:淡黄色至无色油状液体,具辛香、木质和胡椒样特征气味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 起效浓度范围
抗炎作用 选择性激活CB2受体,抑制NF-κB通路,降低TNF-α、IL-1β、IL-6等促炎因子表达 ★★★☆ (体外/动物模型强证据,人体试验有限) 小鼠模型显示局部应用0.1%显著减轻TPA诱导的皮肤炎症(参考:J. Pharmacol. Exp. Ther. 2016) 0.05%-0.2%
抗氧化保护 清除ROS自由基,激活Nrf2/ARE通路,增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 ★★★☆ (体外研究充分) DPPH自由基清除率IC50=32μM;抑制UVB诱导的HaCaT细胞氧化损伤(参考:Food Chem. Toxicol. 2019) 0.05%-0.3%
皮肤屏障修复 上调丝聚蛋白(FLG)、兜甲蛋白(LOR)表达,促进角质细胞分化 ★★☆☆ (体外/动物模型证据) 小鼠实验显示增加表皮脂质合成相关酶表达(参考:Exp. Dermatol. 2020) 0.1%-0.5%
抗菌/祛痘功效
注:多为厂商宣称
可能通过膜破坏作用抑制痤疮丙酸杆菌(体外MIC=0.05%) ★★☆☆ (体外实验支持) 体外对痤疮丙酸杆菌抑菌圈直径15.2mm(0.1%浓度)(参考:Fitoterapia 2017) 未确立
镇痛舒缓 通过CB2受体介导降低神经敏感性 ★☆☆☆ (理论推测) 动物模型显示全身性镇痛作用,局部皮肤应用证据不足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生物活性
主要活性物 β-石竹素 (β-Caryophyllene) 分子式:C15H24
分子量:204.35 g/mol
log P:6.7
CB2受体激动剂,主要功效载体
同分异构体 α-石竹素 (α-Caryophyllene/Humulene) 分子式相同
结构差异:双键位置不同
抗炎活性较弱,无CB2亲和力
氧化衍生物 石竹素氧化物 (Caryophyllene oxide) 分子式:C15H24O
分子量:220.35 g/mol
抗菌活性突出,稳定性增强

化学稳定性要点

  • 光照敏感:UV照射下易氧化成石竹素氧化物
  • pH稳定性:宽pH耐受(3-9),强碱性条件可能环化
  • 配伍禁忌:避免与强氧化剂配伍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适用配方类型

  • 首选体系:油基精华(5-10%载体油溶解)
  • 稳定体系:O/W乳液(需添加0.5-1%增溶剂)
  • 受限体系:水基配方(需微乳化/环糊精包埋)

增效组合方案

  • 抗炎协同:+ 红没药醇(抑制COX-2通路)(体外实验显示IL-6抑制率提升40%)
  • 抗氧化协同:+ 维生素E(再生氧化型石竹素)
  • 透皮促进:+ 萜品烯类(破坏角质层有序结构)
  • 稳定化方案:β-环糊精包埋提升光稳定性3倍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安全(最高使用浓度0.5%)(CIR, 2016)
  • 致敏性:极低(HRIPT测试无致敏反应,n=50)
  • 光毒性:无(3T3 NRU光毒性试验阴性)

使用注意事项

  • 适用肤质:炎症性皮肤(痤疮/玫瑰痤疮)、敏感肌、老化皮肤
  • 慎用情况:开放性伤口、孕期(缺乏临床数据)
  • 最大建议浓度:0.3%(面部产品),1%(局部点痘产品)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产品定位

  • 高端定位:天然植物萃取概念(尤其大麻来源CBD配伍)
  • 宣称热点:"内源性大麻素调节"、"天然消炎替代氢化可的松"
  • 品类分布:祛痘精华(42%) > 舒缓面膜(28%) > 抗衰面霜(18%)

消费者认知偏差

  • 常见误解:与CBD混淆(实际为不同物质)
  • 过度宣称:"植物肉毒素"(无科学依据)
  • 认知度:北美市场认知度>45%,亚洲市场<15%

7. 总结与展望

科学价值总结

  • 核心优势:明确的CB2受体介导抗炎机制,适合替代传统类固醇
  • 证据缺口:缺乏高质量人体临床试验(当前仅3项小样本研究)
  • 配方挑战:低水溶性、高挥发性限制应用形式

未来研究方向

  • 递送系统开发:脂质体/纳米乳提升生物利用度
  • 临床验证:特应性皮炎/玫瑰痤疮的人体功效试验
  • 新功效探索:TRPV通道调节在敏感性皮肤的应用
  • 绿色化学:生物催化法提高异构体选择性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