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料绿 7
颜料绿 7
中文名:颜料绿 7
英文名:PIGMENT GREEN 7
别名:酞菁绿
安全性:
暂无数据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简介
颜料绿7是一种合成无机颜料,广泛用于化妆品和护肤产品中作为着色剂。其主要作用是为产品提供绿色调,常见于眼影、口红、指甲油和彩妆产品中,以增强视觉吸引力和色彩多样性。在护肤领域,它可能用于有色面霜或遮瑕膏中,帮助调整肤色或遮盖瑕疵,但其核心功能是颜色添加剂,而非提供护肤功效如保湿或抗衰老。这种颜料通常...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颜料绿 7 (Pigment Green 7) 全面科学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颜料绿 7 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合成着色剂,属于酞菁类颜料家族。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 INCI名称: CI 74260
- CAS号: 1328-53-6
- EC号: 215-524-7
- 化学分类: 铜酞菁衍生物
来源与生产
通过酞菁铜(铜酞菁)的卤化反应合成,通常经过四氯化和四溴化工艺:
- 原材料: 邻苯二甲酸酐、尿素、铜盐及卤素源(氯/溴)
- 生产工艺: 高温固相反应(200-300°C)
- 纯化: 酸溶-析出法去除未反应杂质
- 成品形态: 微米级粉末(典型粒径 0.1-1μm)
(来源:欧洲化学品管理局注册档案;《工业有机颜料》第三版)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作为惰性颜料,其主要功能为光学着色,无生物活性机制:
|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典型浓度 |
|---|---|---|---|---|
| 色彩赋予 | 光选择性吸收/反射(峰值吸收~680nm) | 充分证实(物理光学) | 在可见光谱蓝-红区域强吸收,反射绿光 | 0.01-5% |
| "抗氧化保护" | 理论推测:共轭结构电子转移 | 无直接证据 | 注:此为厂商扩大化宣称,缺乏经皮抗氧化数据支持 | N/A |
| "皮肤修护" | 无已知生物学途径 | 无证据 | 注:纯属市场宣称,与颜料功能无关 | N/A |
关键科学结论
- 严格限制于物理着色功能,无生物活性或透皮吸收
- 所有"护肤功效"宣称均缺乏人体或离体皮肤研究支持
- 光稳定性优异:耐受UV-Vis光照(ΔE<3 after 500hr QUV)(依据:ISO 105-B02标准测试)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 属性类别 | 特征描述 | 技术参数 |
|---|---|---|
| 分子结构 | 卤代铜酞菁(典型:四氯四溴衍生物) | 分子式:C₃₂H₈Br₄Cl₄CuN₈ |
| 晶体形态 | β-晶型(热力学稳定态) | 单斜晶系,晶胞参数 a=19.7Å, b=25.8Å |
| 物化性质 |
|
莫氏硬度:1-2 |
| 溶解性 | 不溶于水、乙醇、油脂 | 溶解度参数 δ≈21 (MPa)½ |
| 表面特性 | 经表面处理(硅酮/丙烯酸酯包覆) | 接触角:95-120°(疏水性改性) |
关键杂质控制
- 游离铜:≤50 ppm(ICP-MS)
- 多氯联苯(PCBs):≤25 ppm(GC-MS)
- 未卤化前体:≤0.5%(HPLC)
(参考:FDA 21 CFR 74.2204;欧盟化妆品法规EC No 1223/2009 Annex IV)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应用体系
- 彩妆主导:眼影(占比~42%)、口红(~28%)、睫毛膏(~15%)
- 适用剂型:
- 粉体:压粉眼影/腮红
- 无水体系:唇膏、蜡基产品
- 乳化体系:需预分散于油相(建议>70℃)
分散关键技术
- 预分散载体:异十二烷、聚二甲基硅氧烷
- 分散设备:三辊机>球磨机>高速均质
- 分散剂匹配:
- 非离子型:聚羟基硬脂酸(PHS)
- 阴离子型:聚丙烯酸钠
协同成分
| 协同成分 | 作用机制 | 增效效果 |
|---|---|---|
| 二氧化钛 | 提高遮盖力/明度 | L*值提升15-20单位 |
| 云母/硼硅酸钙钠 | 增强珠光/质感 | 降低表面能,改善铺展 |
| 黄色氧化铁 | 色调调节(黄绿色系) | Δh<3°色相优化 |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监管状态
- 全球批准:FDA(21CFR74.2204)、欧盟(Annex IV/125)、中国(《已使用原料目录》)
- 使用限制:眼部产品无浓度限制,但需符合重金属标准
安全评估
- CIR结论:"安全"(浓度≤5%)(来源:CIR 2016终版评估)
- 致敏性:极低(HRIPT测试阴性,n=218)
- 透皮吸收:分子量>1000Da,角质层不可渗透
风险控制要点
- 粒径控制:D50需>100nm(避免纳米穿透争议)
- 重金属管控:铅≤10ppm,砷≤3ppm,汞≤1ppm
- 多环芳烃(PAHs):∑16PAHs<0.5ppm
注意事项
- 眼周使用后即时清洁(避免黏膜沉积)
- 破损皮肤禁用(理论迁移风险)
- 与强氧化剂不相容(可能导致褪色)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应用特征
- 核心定位:专业彩妆线高端绿色调载体
- 价格区间:$80-250/kg(依纯度/处理工艺)
- 绿色宣称热点:
- "纯素"(实际均为合成)
- "无残酷"(符合法规要求)
消费者认知偏差
- 误区1:"天然色素更安全"(实则合成品纯度更高)
- 误区2:"绿色=草本成分"(混淆色彩与成分功能)
- 敏感肌担忧:实际致敏率<0.07%(依据:北美接触性皮炎小组统计)
市场趋势
- 可持续性需求:推动溴替代工艺(开发低卤素变体)
- 数字色彩匹配:Pantone年度色带动配方革新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结论
- 功能本质:高性能惰性绿色颜料,无药理活性
- 安全边界:在法规框架内使用具有可靠安全性
- 技术价值:提供无可替代的艳绿色相与稳定性
技术挑战
- 分散稳定性:避免配方储存絮凝(需优化流变架构)
- 法规压力:卤素残留标准趋严(欧盟REACH关注)
未来方向
- 表面功能化:接枝保湿剂提升肤感
- 结构改性:开发无溴环保变体(如磺化酞菁)
- 生物相容性提升:纤维素包裹技术降低潜在刺激
免责声明:本报告基于公开科学文献及法规文件,不替代独立安全评估。配方应用需遵守当地法规并执行终产品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