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料红 57:1
颜料红 57:1
中文名:颜料红 57:1
英文名:PIGMENT RED 57:1
别名:立索尔红、立索尔红B
安全性:
13
功效:色料
成分简介
颜料红 57:1 是一种合成有机颜料,常用作红色色素在护肤和化妆品中。它不具护肤功效,主要作用是为产品提供鲜艳的红色调,常见于口红、腮红、眼影和指甲油等彩妆产品。这种颜料能增强产品的视觉吸引力,并确保颜色均匀持久。在安全性上,它被多数监管机构如FDA批准使用,但可能对敏感皮肤引起轻微过敏反应,因此建...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专业报告:颜料红 57:1 (CI 15850:1)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颜料红 57:1 (CI 15850:1)
来源与生产
- 化学类别:单偶氮色淀颜料 (Monazo Lake Pigment)
- 合成路径:
- 由2-氨基-5-甲基苯磺酸(2B酸)重氮化后与3-羟基-2-萘甲酸(2,3-酸)偶合形成水溶性染料
- 经钙盐或锶盐沉淀处理转化为不溶性色淀
- 原料形态:微细粉末 (粒径通常0.1-0.5μm)
- 首次商业化:1950年代
主要应用历史
最初开发用于印刷油墨,1960年代起广泛应用于化妆品,现为全球彩妆最常用红色着色剂之一 (来源:FDA Color Additive Status List)。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核心机制说明:作为惰性颜料,其功能纯属物理光学作用,无生物活性或皮肤代谢参与。显色原理基于:
- 选择性光吸收:分子共轭结构吸收490-530nm绿光,反射600-700nm红光
- 表面反射:颗粒表面反射入射光实现显色
宣称功效与科学证据
|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 提供稳定红色调 | 光反射/吸收的物理过程 | 充分证实 (物理光学定律) | 色度值ΔE<1.5(ISO标准),耐光性4-7级(蓝羊毛标尺) | 0.1%-25% |
| 提升产品遮盖力 | 光散射与不透光性 | 充分证实 | 遮盖力指数>98%(ASTM D2805) | >3% |
| "滋养唇部" | 无相关机制 | 无证据支持 | 分子量>700Da,无法透皮吸收 | 不适用 |
注:功效宣称需区分真实物理属性与市场推广话术 (依据:Pigment Handbook, Vol.1; COLIPA 着色剂指南)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 化学特性 | 参数 | 技术意义 |
|---|---|---|
| 化学类别 | 钙/锶偶氮色淀 | 决定耐迁移性与化学稳定性 |
| 分子式 | C18H12N2O6SCa | 金属离子影响色相(钙:蓝光红;锶:黄光红) |
| 分子量 | 424.46 g/mol | 过大无法透皮吸收 |
| 晶体结构 | 单斜晶系 | 影响光泽度与分散稳定性 |
| 耐光性 | ISO 105-B02: 6-7级 | 唇部产品关键指标 |
| 耐热性 | >180℃ | 适应热灌装工艺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唇部产品:口红(用量5-15%)、唇釉、唇线笔
- 面部彩妆:腮红膏(2-8%)、慕斯状底妆
- 忌用体系:透明配方、无水乙醇基产品
关键配方技术要点
- 分散要求:需高剪切力处理,建议预分散于润湿剂(如PEG-8)
- pH敏感性:稳定pH范围6.5-8.5,强酸导致褪色
- 配伍禁忌:遇高浓度螯合剂(EDTA)或强还原剂可能解离
协同增效组合
- + 二氧化钛(钛白粉):调节明度,提升遮盖力
- + 云母/硼硅酸钙钠:增加珠光效果,改善铺展性
- + 氧化铁红:增强暖调,改善耐光性
- + 硅弹性体:防止色料迁移,提升持妆力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国际监管状态
- 美国FDA:21 CFR 74.3257,允许用于唇部及眼周产品
- 欧盟EC:附录IV第158号,最大用量无限制
- 中国NMPA:《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准用着色剂
安全评估结论
- CIR评估:无系统毒性,无皮肤致敏性证据(2016年复审确认)(来源:CIR报告 2016)
- 致敏风险:极低(致敏率<0.1%),但含杂质镍需控制<5ppm
- 透皮吸收:分子量>500Da,基本无透皮吸收
使用注意事项
- 适用人群:所有肤质(包括敏感肌)
- 特殊警示:
- 唇炎患者建议测试
- 避免用于破损皮肤
- 杂质控制:需监测芳香胺(<500ppb)、重金属(Pb<10ppm)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性价比:成本仅为有机红4的1/3
- 份额占比:占全球唇妆红色系原料的42%
- 高端应用:需经纳米化处理(粒径<100nm)提升透明感
消费者认知特点
- 正面认知:关联"经典正红"、"高显色度"形象
- 争议点:
- 被误认为"人工合成有害色素"
- 与"口红铅超标"错误关联(实际铅为天然杂质,与分子结构无关)
- Clean Beauty影响:部分品牌改用天然氧化铁(牺牲色度)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优势总结
- 显色性能:提供高饱和蓝调红色,遮盖力优异
- 稳定性:耐光/耐热性超越多数有机颜料
- 法规友好:全球主要市场均批准使用
技术局限与改进方向
- 现存缺陷:
- 在油性体系易结晶导致色移
- 纳米化后可能降低耐光性
- 前沿改良:
- 表面接枝硅烷处理(提升分散性)
- 微胶囊化技术(解决迁移问题)
未来展望
将继续主导中端彩妆市场,但在高端/clean beauty领域面临天然色素的竞争。技术突破点在于:
- 开发生物基合成路径(减少石油依赖)
- 智能响应型变体(pH/温度敏感变色)
- 与光学修饰粒子的复合结构设计
(注:变色技术目前处于实验室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