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料红 5

颜料红 5

颜料红 5
中文名:颜料红 5
英文名:PIGMENT RED 5
别名:PR5、C.I. Pigment Red 5
安全性: 暂无数据
功效:色料

成分简介

颜料红 5 是一种合成有机颜料,属于偶氮类着色剂,在护肤和化妆品中主要用作红色调的颜色添加剂。它不提供任何护肤功效,如保湿或抗衰老,而是纯粹用于装饰目的,赋予产品鲜艳的红色。常见于口红、腮红、眼影、粉底和指甲油等彩妆产品中,以增强视觉吸引力。该成分在法规允许的浓度下通常被认为是安全的,但敏感肌肤人群...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颜料红5 (CI 12490) 化妆品成分专业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CI 12490 (颜料红5)

化学分类

单偶氮有机合成颜料

分子结构

1-[(4-甲基-2-硝基苯基)偶氮]-2-萘酚
C17H13N3O3 (分子量: 307.31 g/mol)

来源与制备

通过重氮化反应合成:
1) 4-甲基-2-硝基苯胺重氮化 → 2) 与2-萘酚偶联 → 3) 颜料化处理(晶体工程)
(依据:工业有机颜料化学与特性, Herbst 2006)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核心作用机制

作为惰性着色剂,通过物理反射/吸收特定波长光线显色,无生物活性作用。
(依据:颜料物理化学原理, 化妆品成分审查委员会CIR)

宣称功效与科学证据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 典型应用浓度
提供红色调 光选择性吸收(λmax≈520nm) 充分证实 颜色指数国际标准认证 0.1-5%
改善肤色均匀度* 物理遮盖作用 间接证据 通过遮盖实现视觉均匀 0.5-3%
抗氧化* 理论推测硝基结构电子捕获 无直接证据 无相关皮肤研究 -

*注:改善肤色均匀度仅为物理遮盖效果,非生物学改善
*注:抗氧化宣称基于理论推测,缺乏实验支持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特性类别 参数 技术指标
物理性质 外观 红色粉末
密度 1.45-1.65 g/cm³
粒径分布 0.1-0.5 μm (经表面处理)
化学性质 溶解性 不溶于水/乙醇,有限溶于DMF
稳定性 耐光性3-4级(ISO),pH 4-9稳定
技术特性 色牢度 中等耐迁移性,需表面包覆处理
晶型 β晶型(最稳定)

杂质控制:游离胺含量<0.1%,重金属(Pb/As/Hg)<10ppm
(来源:欧盟化妆品原料标准, 2023)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主要应用类型

  • 唇部产品 (口红/唇釉:提供暖调红色)
  • 面部彩妆 (腮红/粉底:需与钛白粉复配调色)
  • 指甲油 (与硝化纤维素相容)

配方关键技术

  • 分散稳定性: 需高剪切均质+分散剂(聚丙烯酸酯类)
  • 表面处理: 二氧化硅/氧化铝包覆提升耐迁移性
  • pH控制: 避免强碱性(pH>10)导致色变

协同增效组合

  • 调色增效: CI 77491(氧化铁红)增强色彩饱和度
  • 稳定性增效: 螯合剂(EDTA二钠)防止金属离子致变色
  • 遮盖增效: 钛白粉(CI 77891)调节明度与遮盖力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结论

  • CIR评估: 在现有使用条件下安全 (浓度≤5%)
    (依据:CIR Expert Panel, 2019)
  • 欧盟SCCS: 批准用于非粘膜接触产品
    (来源:欧盟化妆品法规EC No 1223/2009)

潜在风险因素

  • 杂质风险: 未精制产品可能含痕量芳香胺
  • 皮肤渗透: 完整皮肤渗透率<0.1% (粒径>100nm)
  • 敏感肌注意: 偶发接触性皮炎报告(发生率<0.01%)

适用性指南

  • 适用: 普通肤质彩妆产品,冲洗型产品
  • 慎用: 唇部长期停留产品(需额外安全数据)
  • 禁用: 眼部粘膜产品,儿童直接接触产品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经济型红色素: 成本仅为喹吖啶酮红的1/5
  • 主流彩妆应用: 占合成红色颜料市场份额~15%
  • 法规状态: 中国/欧盟/美国均批准使用

消费者认知特点

  • 正面认知: 色彩鲜艳度高,价格亲民
  • 负面担忧: "偶氮颜料"关联负面印象(需科普)
  • 清洁美容影响: 部分天然品牌回避合成色素

标签声明趋势

  • 合规标注:"CI 12490"
  • 误导性宣称:"植物来源红色素"*
  • 需澄清声明:"非纳米级"、"通过重金属检测"

*注:此为违规标注,颜料红5为全合成物质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价值总结

  • 高性价比红色着色剂,提供稳定暖调红色
  • 百年应用历史,安全档案完善
  • 需严格控制杂质与粒径分布

技术发展瓶颈

  • 耐迁移性不足导致"沾杯"现象
  • 强光下褪色(耐光性中等)
  • 替代品竞争:高性能颜料(如DPP红)侵蚀市场份额

未来研究方向

  • 微胶囊化技术: 提升耐迁移性与稳定性
  • 生物降解性研究: 环境归宿数据尚不完善
  • 长期粘膜接触评估: 唇部产品累积暴露数据缺口

专家建议

  • 优先选用经表面处理的精制原料
  • 避免用于破损皮肤或粘膜接触产品
  • 配合抗氧化剂防止储存变色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