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G-75 硬脂酸酯
PEG-75 硬脂酸酯

中文名:PEG-75 硬脂酸酯
英文名:PEG-75 STEARATE
别名:无
安全性:
3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表面剂
成分详细分析
PEG-75 硬脂酸酯专业科学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类别
PEG-75 硬脂酸酯(INCI: PEG-75 Stearate)属于聚乙二醇化脂肪酸酯类化合物,是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典型代表。
来源与制备
- 合成来源:通过硬脂酸与环氧乙烷(EO)的乙氧基化反应合成,平均乙氧基化数为75 (依据:化妆品原料标准CAS 9004-99-3)
- 商业形态:通常为白色至淡黄色蜡状固体或粘稠液体(取决于PEG链长度)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 | 起效浓度范围 |
---|---|---|---|---|
乳化稳定 | 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形成稳定液晶结构 | 强(多项物理化学研究) | 在1-5%浓度可形成层状液晶相 (参考: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2008) | 1-10% |
肤感调节 | 通过PEG链形成水合层减少粘腻感 | 中等(配方经验数据) | 与甘油复配可提升清爽度 (来源:厂商应用指南) | 0.5-3% |
"深层滋养" | 理论推测可能促进其他活性物渗透 | 弱(无直接证据) | *注:此宣称缺乏针对该成分的专项研究* | 未确定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
聚乙二醇硬脂酸酯 | PEG-75单硬脂酸酯(主成分) | HLB≈16(亲水性),熔点40-50℃ |
游离PEG | 聚乙二醇750 | 可能残留≤5%,影响粘度 (依据:ISO 22716标准) |
副产物 | 二硬脂酸酯(≤3%) | 可能增加膏体稠度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领域
- O/W乳液体系:作为主乳化剂或辅助乳化剂
- 清洁产品:与SLES复配降低刺激
- 防晒配方:稳定无机防晒剂分散
增效组合
- 甘油+PEG-75硬脂酸酯:提升保湿持续性
- 鲸蜡硬脂醇:协同构建液晶网络结构
- 聚二甲基硅氧烷:改善铺展性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安全(1-25%用量)(参考:CIR 2016最终报告)
- 致敏风险:极低(无苯环结构)
- 注意:氧化降解可能产生微量甲醛(<0.1ppm)
适用人群
- 推荐:正常/干性皮肤
- 慎用:对PEG类敏感者(需斑贴测试)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主要作为功能性乳化剂出现在成分表中部位置,少数品牌会强调其"温和科技"概念。消费者对其认知度低于常见保湿剂。
市场调研数据:
2022年全球市场调查显示:含PEG-75硬脂酸酯的产品中,58%为乳液/面霜,22%为卸妆产品,其余为特殊护理产品。(来源:Kline & Company行业报告)
7. 总结与展望
作为经典乳化体系组分,PEG-75硬脂酸酯在配方稳定性方面表现可靠,但创新应用有限。未来研究方向包括:
- 与生物可降解材料的复配研究
- 在微乳化系统中的增效机制
- 氧化稳定性的工艺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