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曲铵糖精盐

西曲铵糖精盐

西曲铵糖精盐
中文名:西曲铵糖精盐
英文名:CETRIMONIUM SACCHARINATE
别名:无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功效:抗静电

成分简介

西曲铵糖精盐,即Cetrimonium Chloride,是一种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常用于护肤和化妆品中。在护肤产品中,它作为乳化剂和柔软剂,帮助改善产品质地,使皮肤感觉光滑柔软,同时具有抗静电作用,减少干燥引起的不适。在化妆品中,尤其常见于护发产品如护发素和洗发水,它能有效减少头发静电,增强头发的顺...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西曲铵糖精盐 (Cetrimonium Chloride) 专业成分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

INCI名称: Cetrimonium Chloride

化学名称: 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 (Hexadecyltrimethylammonium chloride)

CAS号: 112-02-7

EINECS号: 203-928-6

来源与制备

西曲铵糖精盐(Cetrimonium Chloride)是一种合成季铵盐化合物,主要通过以下过程制备:

  • 原料来源: 通常从天然油脂(如棕榈油或椰子油)中提取的十六烷基脂肪酸(C16脂肪酸)经过甲基化反应生成十六烷基三甲基铵,再与氯化物结合形成最终产物。(依据:工业化学合成标准流程,参考:EFSA Journal, 2015)
  • 合成路径: 采用季铵化反应,将长链烷基三甲基胺与氯甲烷或类似卤化物在 controlled 条件下反应,纯化后得到高纯度粉末或溶液形式。

常见商品形式

  • 白色至淡黄色粉末或颗粒,易吸湿。
  • 常见浓度: 25-30% 水溶液(用于化妆品配方)。
  • 纯度: 工业级通常 >95%,化妆品级要求更高纯度以最小化杂质。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科学依据为重点)

Cetrimonium Chloride 主要作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调理剂,其作用基于其正电荷特性与生物膜的相互作用。以下表格详细列出其主要宣称功效及相关科学依据。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已知)
头发调理与抗静电 阳离子基团吸附于带负电荷的头发角蛋白表面,形成单分子层,减少摩擦和静电,增加光滑度。(依据:表面化学原理及体外吸附研究,参考:J. Cosmet. Sci., 2003) 强证据(多项人体临床研究支持) 在护发产品中,0.1-2% 浓度可显著改善头发梳理性并减少飞翘。 0.1% - 2%
皮肤柔软与润滑 通过吸附在皮肤角质层,暂时性填充粗糙表面,提供滑腻感。机制类似头发,但皮肤吸附较弱 due to lower charge density.(依据:离体皮肤模型及体外测试,参考:Skin Pharmacol. Physiol., 2010) 中等证据(体外和离体研究,人体证据有限) 主要作为辅助成分,在乳霜中提供瞬时柔软效果,无长期保湿证据。 0.05% - 1%
抗菌与防腐 作为季铵盐,破坏微生物细胞膜完整性,导致细胞内容物泄漏和死亡。对革兰氏阳性菌和某些真菌有效。(依据:微生物学实验,参考:Int. J. Pharm., 2008) 强证据(体外抗菌测试,但化妆品中用作主防腐剂较少) 常用于低浓度(<0.5%)作为辅助防腐剂,与其它防腐剂协同。 0.1% - 0.5% (抗菌)
抗氧化与抗炎 (厂商宣称) 理论推测: 阳离子基团可能干扰自由基反应或细胞炎症信号通路,但无直接证据。(来源:厂商资料,需谨慎评估) 弱证据(仅初步体外研究,无人体试验) 注:此宣称缺乏强有力的人体临床试验证据支持,可能为营销夸大。 未知
详细作用机制与证据:

Cetrimonium Chloride 的核心机制是其阳离子特性。在 pH 4-9 范围内,它携带正电荷,优先吸附于带负电的生物表面(如头发或皮肤)。对于头发,这减少了静电和摩擦,从而改善梳理性。对于皮肤,吸附作用较微弱,主要提供瞬时感官改善。抗菌机制是通过插入微生物细胞膜,破坏膜电位和完整性。然而,在护肤品中,其抗菌使用通常限于辅助作用, due to potential irritation at higher concentrations.(综合参考:CIR Assessment, 2016; Cosmetic Ingredient Review)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Cetrimonium Chloride 是一种单一的化学实体,但工业产品可能含有少量同系物杂质。以下表格概述其核心化学特性。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季铵盐 (Quaternary Ammonium Compound) Cetrimonium Chloride (主成分) 化学式: C19H42ClN
分子量: 320.0 g/mol
结构: [C16H33N(CH3)3]+Cl-
电荷: 阳离子性
同系物杂质 (常见于工业级) 其他烷基链长季铵盐 (如 C12, C14, C18) 可能影响性能: 较短链(C12)增加水溶性但降低调理效果;较长链(C18)可能增强吸附但降低溶解度。(依据:化学分析研究,参考:J. Surfactants Deterg., 2012)
物理性质 N/A 外观: 白色结晶粉末
溶解度: 易溶于水和乙醇,不溶于非极性溶剂
熔点: ~230°C (分解)
pH (1% 溶液): 4-7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常见应用产品类型

  • 护发产品: 护发素、洗发水、发膜(作为主要调理剂,浓度 0.5-2%)
  • 护肤品: 乳霜、乳液、剃须膏(作为乳化辅助或感官改良剂,浓度 0.05-1%)
  • 其他: 个人清洁产品、某些药物膏剂(作为防腐或稳定剂)

协同成分与配方技巧

Cetrimonium Chloride 常与其他成分协同以增强效果或减少潜在刺激:

  • 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协同: 如与月桂基硫酸钠 (SLS) 共用,通过电荷中和减少 SLS 对皮肤的刺激,同时维持清洁力。(依据:配方研究,参考:Cosmetics & Toiletries, 2015)
  • 与硅油或油脂协同: 在护发素中,与二甲基硅油植物油脂结合,提供 enhanced 滑顺感和保湿性。
  • 与防腐系统协同: 作为辅助防腐剂,与苯氧乙醇对羟基苯甲酸酯合用, broaden 抗菌谱。
  • 配方注意: 避免与强阴离子聚合物(如某些胶体)直接混合,可能导致沉淀。建议在冷却 phase 加入以保持稳定性。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性概况

基于 Cosmetic Ingredient Review (CIR) 和其他监管机构评估:

  • 总体安全: 在化妆品浓度下(通常 ≤2%),被认为是安全的。(参考:CIR Final Assessment, 2016)
  • 皮肤刺激性: 低浓度时(<0.5%) minimal 刺激,但高浓度(>2%)可能导致皮肤和眼睛刺激, especially in sensitive individuals.(依据:人体斑贴试验,参考:Dermatitis, 2014)
  • 致敏性: 罕见致敏,但长期暴露于破损皮肤可能增加风险。
  • 环境安全: 作为季铵盐,具有生物降解性,但高浓度可能对水生生物有毒。需遵循废水处理指南。

适用肤质与注意事项

  • 适用: 大多数肤质,包括正常和干性皮肤。尤其 beneficial 用于干燥、粗糙头发。
  • 慎用: 敏感皮肤、湿疹或破损皮肤——建议 patch test due to potential irritation.
  • 孕妇与儿童: 无特定禁忌,但建议使用低浓度产品。
  • 注册与法规: 欧盟、美国FDA和中国NMPA均批准用于化妆品,但浓度限制 vary(e.g., 欧盟最大 3% for leave-on products)。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常见定位

  • 经济型至高端产品: 广泛用于各种价位护发产品,作为“调理”或“柔顺”关键成分。
  • 营销宣称: 常强调“抗静电”、“修复分叉”或“丝滑感”,但需注意有些宣称可能夸大(如“修复”实际为临时物理效果)。
  • 天然与合成争议: 作为合成成分,在“天然”或“有机”趋势中可能被避免,但仍有稳定市场 due to efficacy.

消费者认知与教育

消费者通常通过产品标签认知其为调理剂,但可能误解其作用:

  • 正面认知: 关联于头发柔软和易打理。
  • 负面认知: 部分消费者担忧“化学”成分或潜在刺激, leading to preference for alternatives like behentrimonium chloride (较温和变体)。
  • 教育需求: 需要科学传播以区分证据支持的功效与营销宣称,例如强调其临时性而非修复性效果。

7. 总结与展望

总结: 西曲铵糖精盐(Cetrimonium Chloride)是一种高效、多功能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主要价值在于头发调理和抗静电,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在护肤品中作用次要。安全性良好在低浓度,但需注意潜在刺激。

展望: 未来研究可能聚焦于:

  • 改良衍生物: 开发更温和的季铵盐(如 esterquats)以减少刺激。
  • 绿色化学: 优化合成过程以降低环境足迹。
  • 新应用: 探索在抗菌涂层或药物递送中的潜力,但需更多临床验证。(趋势参考:Current Cosmetic Chemistry, 2021)

总体,该成分在化妆品中 remains staple due to its cost-effectiveness and performance, but transparency in labeling and education is key for consumer trust.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