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油酸 TEA 盐
椰油酸 TEA 盐
成分简介
椰油酸 TEA 盐是一种常见的化妆品成分,化学上为椰油酸与三乙醇胺形成的盐,主要在护肤和化妆品中作为表面活性剂和乳化剂使用。它能够降低液体表面张力,帮助清洁皮肤和头发,产生丰富泡沫,有效去除污垢和油脂。在护肤品如洗面奶和沐浴露中,它提供温和的清洁效果;在化妆品如乳液和霜类中,它起到稳定油水混合物的作... 展开阅读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科学评估报告:椰油酸 TEA 盐 (TEA-Cocoyl Glutamate)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 名称与化学本质
TEA-Cocoyl Glutamate (国际化妆品原料命名),是由天然来源脂肪酸与氨基酸通过中和反应形成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来源与生产
- 主要原料:
- 椰子油脂肪酸 (C8-C18 链长,以月桂酸为主)
- 谷氨酸 (L-Glutamic acid,α-氨基酸)
- 三乙醇胺 (Triethanolamine,TEA,中和剂)
- 生产工艺: 椰子油水解 → 脂肪酸分离 → 与谷氨酸缩合形成椰油酰谷氨酸 → TEA 中和至 pH 5-7 (标准化学合成工艺,符合绿色化学原则)
- 天然属性: 植物来源原料 (可符合 ECOCERT/COSMOS 标准),但最终产物为化学合成物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作为氨基酸类表面活性剂,其功效核心源于两亲分子结构:谷氨酸亲水头 + 椰油链亲油尾。
|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 清洁与卸妆 | 降低表面张力,乳化油脂,胶束包裹污垢 | ★★★★☆ (充分证实) | 体外实验显示 CMC 为 0.1-0.5g/dL,优于传统 SLS (J. Surfact Deterg, 2017) | 1-15% |
| 温和低刺激性 | 大分子极性头减少蛋白变性,胶束临界浓度(CMC)低 | ★★★★☆ (充分证实) | 斑贴试验显示刺激指数 0.3 (SLS=5.2) (CIR 评估数据) | N/A (固有属性) |
| 泡沫稳定与增稠 | 分子间氢键网络形成液晶结构 | ★★★☆☆ (中度证实) | 与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复配可提升粘度 300% (Cosm Toil, 2020) | 3-8% (需复配) |
| "保湿修护" | 可能通过减少屏障破坏间接实现 | ★☆☆☆☆ (微弱证据) | 厂商宣称,无直接细胞实验证据支持 (需谨慎评估) | N/A |
详细作用机制说明:
温和性机制: 谷氨酸的大体积极性头形成空间位阻,减少与角质层蛋白的强烈相互作用;低于 CMC 时以单体存在,减少脂质溶解。离体皮肤模型显示其破坏角质层脂质双分子层的程度比 SLS 低 80% (Exp Dermatol, 2015)。
泡沫特性: 分子间形成氢键网络,与水的相互作用产生弹性泡沫。但纯体系泡沫量低于 SLS,需与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协同增强 (Colloids Surf B, 2018)。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功能角色 |
|---|---|---|---|
| 主表面活性剂 | TEA-椰油酰谷氨酸盐 (CnH2n+1CO-NH-CH(COOTEA)-CH2-CH2-COOH) |
分子量:~400g/mol pH:5.0-6.5 (1% sol.) CMC:0.15g/dL |
主要清洁/乳化成分 |
| 脂肪酸组成 | 月桂酸 (C12:0) 45-55% 肉豆蔻酸 (C14:0) 15-20% 棕榈酸 (C16:0) 8-12% |
碳链分布决定: • 溶解性 • 泡沫特性 • 温和性 |
亲油基核心 |
| 副产物 | 游离脂肪酸 (<2%) 未反应谷氨酸 (<1.5%) TEA 残留 (<0.5%) |
需符合 ISO 16128 限量 | 影响稳定性/刺激性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应用产品类型
- 主力应用: 洁面啫喱/慕斯 (3-15%),婴儿洗发水 (5-10%),卸妆乳 (2-8%)
- 新兴应用: 敏感肌膏霜 (0.5-2% 助乳化),预洗精华 (与油脂复配)
关键协同成分
- 增泡稳泡: 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 (1:1 比例最佳),月桂酰肌氨酸钠
- 粘度调节: 氯化钠 (限 0.8%),丙烯酸酯/C10-30 交联聚合物
- 降低刺激: 泛醇 (≥0.5%),甘油 (3-5%),糖类同分异构体
- 禁忌配伍: 阳离子聚合物 (沉淀风险),高浓度螯合剂 (破坏胶束)
配方要点
pH 需维持在 5.0-6.5 (防止酯键水解);避免长期 >45°C 储存;与锌盐配伍可能产生浑浊 (配方师实践经验)。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权威评估结论
- CIR: "在现行使用浓度和方式下是安全的" (Final Report 2019)
- ECHA: 无分类危险物质,非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物
风险因素
- 亚硝胺风险: 原料中仲胺可能生成亚硝胺 (需控制 TEA 纯度 <0.5%)
- 眼部刺激性: 浓度 >10% 时可能引发短暂刺痛 (R41 分类)
- 皮肤渗透性: 离体实验显示角质层滞留率 >95%,系统吸收可忽略
适用人群指南
- 推荐: 敏感性皮肤 (测试证明耐受率 92%),玫瑰痤疮患者,婴幼儿
- 慎用: TEA 过敏者 (罕见),重度屏障受损期
- 生态影响: 28天生物降解率 >90% (OECD 301F)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高端/敏感肌专线: 替代 SLS/SLES 的标志性成分 (溢价 30-50%)
- 清洁类产品: 占氨基酸表活市场份额 ~35% (2023)
- 宣称热点: "椰来源天然"、"APG级温和"、"微酸性护理"
认知误区
- "100%天然" → 实际为半合成物质
- "无添加防腐" → 自身无防腐功能,配方仍需防腐体系
- 科学事实: 虽比传统表活温和,但仍可能剥离部分 NMF (需合理配方设计)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优势
- 黄金平衡点: 清洁力与温和性的最佳平衡之一 (PDI=45 vs. SLS=82)
- 配方友好性: 易复配、pH 适应性广、生态毒性低
- 安全记录: 30年应用历史,无重大不良事件报告
局限与挑战
- 原料成本是 SLS 的 5-8 倍,高浓度应用受限
- 低温下溶解度下降 (需配方优化)
- 消费者对"椰油衍生"的天然性存在过度解读
未来展望
技术趋势: 与糖苷表活复配实现零防腐体系;酶催化工艺降低碳足迹;分子修饰提升低温稳定性 (绿色化学发展路径)。
警示: 需加强市场监管,防止"伪氨基酸"概念滥用 (成分表位置需前5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