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酸乙基己酯
棕榈酸乙基己酯

中文名:棕榈酸乙基己酯
英文名:ETHYLHEXYL PALMITATE
别名:无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溶剂, 香料, 合成酯, 柔润剂
成分详细分析
化妆品成分科学评估报告:棕榈酸乙基己酯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与化学特性
棕榈酸乙基己酯 (Ethylhexyl Palmitate)是由棕榈酸(C16饱和脂肪酸)与2-乙基己醇通过酯化反应合成的酯类化合物。分子式:C24H48O2,CAS号:29806-73-3。
原料来源与生产
- 合成来源:工业化学生产(非天然来源),通过酸催化酯化反应制备
- 起始原料:棕榈酸(通常源自棕榈油)与2-乙基己醇(石油衍生)
- 纯度标准:化妆品级要求游离酸含量<0.5%,过氧化值<5 meq/kg (依据:IFRA标准)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润肤剂 | 填充角质层间隙,减少经皮水分流失(TEWL),形成疏水膜 | ★★★★☆ (充分证实) | 离体皮肤模型显示TEWL降低18-25% (J Cosmet Sci 2005) | 3-20% |
溶剂/载体 | 溶解脂溶性活性物,促进其在角质层的分配 | ★★★★☆ (充分证实) | 提升维E透皮率1.8倍 (Int J Pharm 2012) | 5-30% |
质地改良剂 | 降低配方黏度,改善铺展性 | ★★★★☆ (充分证实) | 降低硅油体系黏度达40% (Cosmetics 2017) | 2-15% |
"营养滋润" | 无生物代谢途径 | ★☆☆☆☆ (营销宣称) | 注:无证据显示皮肤可代谢利用该合成酯 | -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特性类别 | 特征描述 | 技术参数 |
---|---|---|
分子结构 | C16直链脂肪酸 + C8支链醇 | 分子量:368.64 g/mol |
物理性质 | 低粘度透明液体 |
|
极性特征 | 中等极性酯类 | 汉森溶解度参数:δD=16.3, δP=3.1, δH=4.2 (MPa1/2) |
稳定性 | 抗氧化稳定性良好 | 过氧化值<2 meq/kg (加速试验40°C/3月) (依据:ISO 3960)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配方应用类型
- 乳液/面霜: 主要润肤剂(用量5-20%)
- 防晒产品: 有机防晒剂溶剂(用量10-25%)
- 彩妆: 唇膏/粉底质地调节剂(用量3-15%)
- 卸妆油: 基础油相(用量20-50%)
协同增效组合
- 与环戊硅氧烷: 降低硅油黏度,改善清爽感
- 与二氧化钛: 改善无机防晒剂分散性(接触角降低15°)
- 与神经酰胺: 促进脂质层重组(协同降低TEWL 32%) (J Dermatol Sci 2014)
配伍禁忌
- 强酸性环境: pH<3.5时可能水解
- 高浓度离子化合物: 可能引起相分离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结论
化妆品成分评估委员会(CIR)认定:在现行使用浓度下是安全的 (CIR Final Report 2016)
潜在风险因素
- 致痘性: 兔耳试验致痘指数3/5 (注:人体相关性存在争议)
- 敏感肌反应: 0.5%人群出现接触性皮炎 (Dermatitis 2018)
- 环境争议: 棕榈油可持续性问题
适用人群建议
- 适用: 干性/中性肌肤,身体护理产品
- 慎用: 油性/痤疮倾向皮肤(建议浓度<8%)
- 禁用: 酯类接触过敏史者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经济型润肤剂: 成本仅为天然油脂的1/3-1/2
- 快吸收宣称: 80%宣称"快速吸收"的产品含此类合成酯
- 使用频率: 全球护肤品出现率>65% (数据:EWG 2023)
消费者认知误区
- "天然来源"误解: 实际为化学改性合成物
- 过度恐惧致痘性: 人体临床证据不足
- 正确认知: 欧盟SCCS确认其无内分泌干扰性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总结
- 优异的性价比与稳定性
- 多功能配方辅助作用(溶剂/质地调节)
- 广泛的安全使用记录(>40年)
未来发展趋势
- 绿色化学工艺: 酶催化合成路径开发 (注:当前处于实验室阶段)
- 精准应用研究: 不同肤质最佳浓度模型建立
- 可持续采购: RSPO认证棕榈原料使用率提升
专家建议
作为基础润肤成分具有不可替代性,但配方师需注意:①痤疮倾向配方中控制浓度 ②避免与易敏成分复配 ③透明标注原料可持续性信息。继续推进人体致痘性临床研究将优化其精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