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酸钠
棕榈酸钠

中文名:棕榈酸钠
英文名:SODIUM PALMITATE
别名:无
安全性:
1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表面剂, 黏度控制, 乳化剂
成分详细分析
棕榈酸钠 (Sodium Palmate) 专业成分评估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棕榈酸钠 (Sodium Palmate)
来源与制备
通过棕榈油(Elaeis guineensis)的皂化反应制备:
- 化学反应式:C3H5(C15H31COO)3 + 3NaOH → 3C15H31COONa + C3H5(OH)3
- 原料油特性:棕榈油含40-50%棕榈酸(C16:0饱和脂肪酸)(来源:USDA油脂成分数据库)
- 工业纯化:经蒸馏、脱色、脱臭处理,游离碱含量<0.1%(依据:ISO 673:1999标准)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 |
---|---|---|---|---|
基础清洁 | 降低表面张力,乳化皮脂/污垢 | ★★★☆ (充分证实) | CMC≈0.1-1mM,pH10时去污力最佳(依据:胶体界面科学原理) | ≥2% |
泡沫生成 | 稳定气-液界面膜 | ★★★☆ (充分证实) | 与椰油酸钠复配可提升泡沫稳定性30%(参考:J. Surfact. Deterg. 2018) | 3-15% |
"滋养肌肤" | 皂化残留甘油渗透 | ★☆☆☆ (有限证据) | 商业皂甘油含量≤5%,透皮率<2%(注:此宣称缺乏人体试验支持) | - |
角质软化 | 推测:碱性环境软化角蛋白 | ★★☆☆ (理论推测) | pH>9时可逆性打开角质二硫键(基于离体皮肤研究) | -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功能角色 |
---|---|---|---|
脂肪酸钠盐 | 棕榈酸钠 (C16H31O2Na) | 分子量:278.4 g/mol,熔点≈270°C | 主表面活性剂 |
残留甘油 | 丙三醇 (C3H8O3) | 含量≤5%,吸湿性 | 加工副产品 |
微量成分 | 未皂化油脂(植物甾醇等) | 含量≤0.8% | 无显著功效 |
关键化学特性
- pH依赖性:水溶液pH 9-11(0.1%浓度)
- Krafft点:≈45°C(影响低温溶解性)
- 离子特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遇Ca2+/Mg2+生成皂垢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应用类型
- 皂基洁面:占比30-80%(硬皂核心)
- 固体洗发皂:与椰油酸钾复配
- 乳化体系:O/W乳液辅助乳化剂(≤3%)
协同增效组合
- 椰油酸钠:提升溶解性与起泡力
- 硬脂酸:增加皂体硬度(比例1:1-1:3)
- 蔗糖/山梨醇:防止皂体开裂(添加量5-10%)
配伍禁忌
- 阳离子表活:发生沉淀失活
- 酸性成分(pH<7):释放游离脂肪酸
- 多价金属离子:生成不溶性皂垢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性评估
- CIR评级:安全(浓度≤15%)(参考:CIR 2016最终报告)
- 致敏性:极低(无蛋白质残留)
- 眼刺激性:中高度(兔眼试验评分7.8/10)
适用人群警示
- 推荐:健康油性肌肤(短期接触)
- 谨慎使用:
- 敏感性肌肤(破坏屏障)
- 湿疹/玫瑰痤疮(pH诱发炎症)(依据:Br J Dermatol 2018)
- 禁用:受损屏障期、术后创面
使用建议
单次接触时间<60秒,需彻底冲洗,推荐后续酸中和(pH5.5爽肤水)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经济型洁面:占固体皂市场70%+
- "天然"宣称:基于棕榈油植物来源(注:实际为化学加工产物)
- 环保争议:与棕榈油种植的森林砍伐关联
认知误区
- 误区1:"植物皂=温和" → 实际pH与SLS相当
- 误区2:"甘油滋养" → 冲洗型产品无停留功效
- 误区3:"无化学添加" → 忽略皂化反应本质
7. 总结与展望
核心总结
- 优势:高效清洁力、低成本、生物降解性
- 局限:高pH破坏屏障、硬水兼容性差
- 安全性:适合健康皮肤短期使用,禁用场景明确
技术展望
- 超分子改性:环糊精包埋降低刺激性
- 酸性皂技术:pH7.0羧酸/氨基酸复配体系(实验阶段)
- 可持续采购:RSPO认证棕榈油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