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烯酸(酯)类/甲基丙烯酸烯丙酯共聚物 AMP 盐

丙烯酸(酯)类/甲基丙烯酸烯丙酯共聚物 AMP 盐

丙烯酸(酯)类/甲基丙烯酸烯丙酯共聚物 AMP 盐
中文名:丙烯酸(酯)类/甲基丙烯酸烯丙酯共聚物 AMP 盐
英文名:AMP-ACRYLATES/ALLYL METHACRYLATE COPOLYMER
别名:
安全性: 暂无数据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丙烯酸(酯)类/甲基丙烯酸烯丙酯共聚物 AMP 盐专业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丙烯酸(酯)类/甲基丙烯酸烯丙酯共聚物 AMP 盐 (INCI: Acrylates/Allyl Methacrylate Copolymer AMP Salt)

化学分类与来源

  • 分类:合成高分子聚合物(丙烯酸酯类共聚物)
  • 合成方法: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制备,AMP (2-氨基-2-甲基-1-丙醇) 作为中和剂形成盐结构 (参考:聚合物化学合成标准方法)
  • 常见商品名: Fixate™系列(Lubrizol)、Daitosol™(Daito Kasei)等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主要功能定位

  • 成膜剂定型剂
  • 粘度调节剂
  • 抗水/抗汗辅助剂

功效机制详析

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
成膜与定型 在皮肤/发丝表面形成柔性网状膜结构,通过物理交联固定造型 (多项仪器测试验证) 原子力显微镜(AFM)观测显示其形成均匀纳米级薄膜 (依据: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18) 0.5-5%
抗水/抗汗 聚合物膜的疏水特性阻碍水分子渗透,AMP盐结构增强离子稳定性 中高 (体外模拟测试为主) 人工汗液测试显示其膜结构在pH4-8保持完整 (参考:厂商技术资料) 1-3%
"保湿增效" 可能通过膜结构减少TEWL,但非主动保湿 (理论推测) *注:此宣称需配合真正保湿剂实现* N/A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结构特征
丙烯酸酯单体单元 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等 提供柔韧性/硬度平衡 碳链长度影响玻璃化转变温度(Tg)
烯丙基交联剂 甲基丙烯酸烯丙酯 引入可交联双键 C=C键可参与后续反应
中和剂 2-氨基-2-甲基-1-丙醇(AMP) pH调节至5-7 形成铵盐结构增强水溶性

关键参数

  • 分子量: 通常50,000-500,000 Da (控制成膜性)
  • Tg值: -20℃至+50℃ (配方设计关键)
  • 固含量: 30-40%水分散体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领域

  • 定型产品:发胶、摩丝、定型喷雾
  • 防水彩妆:睫毛膏、眼线液、眉胶
  • 长效护肤品:防晒霜、妆前乳

协同成分

  • 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类 (*注:需注意法规限制*)
  • 其他成膜剂:PVP/VA共聚物
  • 硅油:改善膜滑爽度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安全评估

  • CIR评级: 1-2 (低风险) (参考:CIR 2019最终报告)
  • 致敏性: 单体残留<0.1ppm时风险极低
  • 眼刺激: 避免直接接触黏膜

适用性限制

  • 避免配伍:强阳离子表活(可能导致沉淀)
  • 敏感肌测试:高用量时建议斑贴试验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市场定位

  • 专业线: 造型产品的核心定型成分
  • 开架产品: 常作为"长效持妆"卖点

消费者认知误区

  • "天然来源" - 实际为完全合成聚合物
  • "活性护肤功效" - 主要作用为物理性成膜

7. 总结与展望

技术优势

  • 平衡柔韧性/定型力的优秀成膜特性
  • AMP盐结构带来的配方稳定性

未来方向

  • 生物降解性改进(当前挑战)
  • 与敏感肌友好型塑化剂的配伍研究

用户评论 (0)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