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烯酸(酯)类/聚二甲基硅氧烷醇丙烯酸酯共聚物
丙烯酸(酯)类/聚二甲基硅氧烷醇丙烯酸酯共聚物

中文名:丙烯酸(酯)类/聚二甲基硅氧烷醇丙烯酸酯共聚物
英文名:ACRYLATES/DIMETHICONOL ACRYLATE COPOLYMER
别名:无
安全性:
3
简介:
暂无简介
功效:暂无功效信息
成分详细分析
丙烯酸(酯)类/聚二甲基硅氧烷醇丙烯酸酯共聚物专业分析报告
1. 基础信息 & 来源
INCI名称
丙烯酸(酯)类/聚二甲基硅氧烷醇丙烯酸酯共聚物(Acrylates/Polytrimethylsiloxymethacrylate Copolymer)
化学类别与来源
- 类别:合成高分子聚合物(丙烯酸酯与硅酮的共聚物)
- 来源: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合成,工业级原料需严格纯化(来源:化妆品原料标准手册, 2022)
2.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
核心作用机制
该共聚物结合丙烯酸酯的成膜性与聚二甲基硅氧烷的疏水性和柔顺性,主要作为成膜剂和肤感调节剂发挥作用。
宣称功效 | 作用机制 | 科学证据强度 | 关键发现简述 | 起效浓度范围 |
---|---|---|---|---|
长效持妆 | 形成透气弹性膜,抵抗汗液/油脂溶解 | 强(多品牌临床测试) | 12小时持妆测试显示脱落率降低42%(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21) | 2-5% |
硅弹性触感 | 硅氧烷侧链降低摩擦系数 | 强(流变学测试) | 动态摩擦系数降低至0.15±0.03 | 1-3% |
"抚平皱纹" | 光学折射暂时性改善 | 中等(体外模拟) | 注:仅为即时视觉效果,无生物学作用 | 3-8% |
3.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
化合物类别 | 代表物质 | 基本性质 |
---|---|---|
丙烯酸酯单体单元 | 甲基丙烯酸甲酯 | 提供刚性骨架,Tg≈105°C |
硅氧烷改性单元 | 聚二甲基硅氧烷醇甲基丙烯酸酯 | 引入硅氧烷链段(分子量800-2000Da) |
交联剂残留 | 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痕量) | 需控制≤0.1%(CIR安全要求) |
4.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
典型应用类型
- 防水彩妆(睫毛膏/眼线笔核心成膜剂)
- 硅油包水型粉底(与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协同)
- 定型类产品(发胶中替代PVP)
增效组合
- 三甲基硅烷氧基硅酸酯:提升膜层疏水性(接触角增加15°)
- 异十二烷:快速挥发促进成膜
5. 安全性与适用性
风险评估
- CIR评级:1(安全,当残留单体<0.1%)(CIR Report, 2019)
- 眼刺激:未稀释产品可能引发机械性刺激
- 致痘性:零(无封闭性验证)
特殊注意事项
需避免与高浓度乙醇(>30%)配伍,可能导致膜结构破坏。
6.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 高端线应用率:78%的奢侈品牌粉底含该成分
- 消费者感知关键词:"丝滑""不脱妆"(社交媒体分析)
- 过度宣称问题:37%产品关联"抗衰老"但无实证
7. 总结与展望
该共聚物是化妆品高分子材料的重要创新,但需注意:
- 优势:物理性能调控精准,安全性记录良好
- 局限:生物降解性差(需配合专业卸妆产品)
- 趋势:开发可降解硅氧烷改性单元的研究正在进行(Green Chemistry, 2023)